贝聿铭为新加坡设计了三座建筑——华厦中心、莱佛士城和新门广场,而建于1976年的华厦中心,楼高53层,一度是东南亚最高的建筑。这座高楼线条简约,仔细琢磨,就会发现原来大师把自己的姓氏“贝”融入建筑造型中,等于是在新加坡河畔的商业区留下自己的签名。这座大楼无论在设计、建筑体量或建造工艺等方面,都成为本地摩登建筑的典范。
1982年,香港中国银行透过贝聿铭的父亲,成功游说他设计香港中银大楼。他秉持签名式现代主义风格,打造了这座看似两把利刃拼组成的钻石集合图形高楼,傲视维多利亚港边的高楼大厦,并且成为香港的重要标志。
台中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是贝聿铭与台湾建筑师陈其宽合作的的作品。这座在1963年完成的教堂,如今是受保留的历史建筑。路思义,是《时代》和《生活》杂志创办人的姓氏,他为了纪念传教士父亲而出资兴建。教堂双曲面的塔接,既有向天的意象,却又是为了防止因地震造成破坏;屋脊部分分开,形成天窗,有“一线天”的意涵,俨然是结合东西方建筑与文化之美的典范。
1980年代,他应中国时任副总理谷牧的邀请访问中国,并接受中国政府委托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这座建筑外表朴素,内部体现他的光影风格,为他赢得1984年的“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然而,他认为这是一件不成功的作品,因为施工手法差强人意,加上后来酒店没有妥善保育,让大师深感失望。
贝聿铭早在1990年就宣布退休,没想到2002年又再次出山,这次是为自己的故乡苏州出力,这座苏州博物馆对他而言有着落叶归根的象征意义。大师到了晚年,逐渐收敛当年的锋芒,笔触越见婉约、柔和。苏州博物馆贯彻他的几何线条设计,却又融入江南白墙黛瓦的传统建筑特色,两者水乳交融,让人为之倾心。
1997开馆的美秀美术馆,主要收藏创办人小山美秀的艺术收藏。美术馆建在滋贺县自然风景区的山腰,如同山林中的一颗瑰宝。贝聿铭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灵感,设计了一条有盖的圆筒形走道,走到尽头,“洞口”外就是美术馆,予人“仿佛若有光”的震撼。他也以倾斜的玻璃幕墙组成空间框架,营造新颖独特的视觉感,内部则采用花岗石、彩色混凝土等材料营造温暖触感。
2008年开馆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贝聿铭的收山之作。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屹立在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在海面上折射出天方夜谭般的神话意象,却又是那么的摩登。建筑内部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不仅柔化了刚毅的建筑结构,也跟现代主义风格有着微妙的重叠。。
蜚声国际七十载,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2019年5月15日与世长辞,享年102岁。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在香港和上海长大。他在美国深造时受到现代主义建筑的洗礼,以采用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建材打造线条利落的几何形建筑著称。他于1955年在美国创办建筑事务所,70年代在美国设计了风格前卫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和国家美术馆东馆而深受瞩目,并于1983年获颁素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普里兹克奖——他是历史上第五个获此殊荣的建筑师。他坚持个人理念,绝不随波逐流,30年前为巴黎罗浮宫博物馆建造的玻璃金字塔,曾经饱受批评,但随着时间推进,世人渐渐认同他以超前的目光和手段让古老宫殿再现生机的远见和魄力。他晚年的收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既现代又古典,是献给自己家乡的礼物,设计笔触中注入了婉约与深情。感谢大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