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斯民 从生活“摄”取灵感
有人说摄影是最具刹那间禅意的艺术,快门按下霎那即成永恒。91岁的蔡斯民是本地摄影界传奇人物,他的成就等于本地摄影史,翻开来页页精彩;本地知名摄影师汪春龙(John Clang)与伟钦(Wee Khim)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1932年,蔡斯民出生于亚拉伯街(Arab Street),日据时代一度辍学到南益印刷厂学石板印刷;后来任职于小型广告公司Papineau Studios Advertising,一边在南洋美专完成两年的业余课程,师承新加坡先驱美术家钟四宾。微时从事与美术相关的工作与学习,为他日后的独特摄影美学奠定坚实基础。
50年代是摄影沙龙全盛时期,18岁的蔡斯民在1950年购入人生第一部相机,并加入新加坡摄影俱乐部,开启长达70余年的传奇摄影之路。他笑称,直到现在还留着那部珍贵的德国禄来相机(Rolleiflex)。
摄影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当时年轻的他也没有为自己设定框架,不拘泥于某种题材或者拍摄方式。除了沙龙人物、风景和静物摄影,他对新闻式摄影也相当热衷。访问在他的私宅进行,他随手指向地上随意放着的裱框作品说:“1961年河水山火灾,我听到火警就抓起相机冲入火场,我在浓雾里拍下烈火中屹立不倒的五棵椰树。”那些年,年轻的他疯狂地投入摄影,跟着俱乐部成员南征北战,诸多作品荣获多届泛马摄影展金银奖,在摄影界崭露头角。

人像摄影 光线是关键
蔡斯民在广告公司的经验是他的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关键时期,那期间他大量接触新事物,无形中培养了异于常人的美学概念。1980年代是蔡斯民广告事业的高峰,他拍摄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广告作品,其中1985-88年连续四年为新加坡航空公司拍摄外景月历更荣获亚太旅游协会金奖,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当时拍摄广告并没有特效,除了到国外实境拍摄,部分镜头是在摄影棚内完成。”
沙龙摄影与广告摄影本质上的不同为他带来巨大冲击,他透露,工作上跟知名摄影师的合作让他打开全新视角,也透过跟名家的学习,像磨刀一样将身上的技巧磨得锐利。“70-80年代是我进入专业摄影的时期,当年本地专业摄影只有我和 Willie Tang,很多人问我的摄影是从哪里学的,当年澳洲、日本摄影师来新拍摄时我就充当助理。”求知欲强烈的他像海绵般从不同名师身上学习技巧,摸索融合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他强调:“虽然从事广告摄影,我还是从艺术角度处理画面,跟美术总监沟通时也往往延伸出新的创意,让我们拿下不少大案子。”

坚持底片 真实呈现人物情绪
蔡斯民的住所墙上挂着一张知名摄影师Yousuf Karsh为英国政治家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拍摄的黑白相片。“我喜欢拍人像,最崇拜的是英国摄影师Yousuf Karsh和法国摄影师Henri Cartier-Bresson。这张照片是我从拍卖会竞标的,我非常喜欢Magnum(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的作品,他们对自然光的运用对我有着关键性影响。”
提到人物摄影,不得不提蔡斯民的摄影经典代表作,他费时四年为新中港台美14位水墨画大师所拍摄的《留真- 中国画名家像传》,包括陈文希、黎雄才、唐云和关山月等。要拍摄这些名家费时又费力,蔡斯民透露当时他完全是自费摄影,甚至为了拍摄其中一张照片自掏腰包两次飞往纽约。
拍摄那几年他也一度中风而不得不暂时休息,尽管如此他还是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完成这本摄影集。到目前为止,《留真》摄影展已展出超过20年,目前依旧在中国多个城市巡回展出,成为艺术界最重要的历史图像文鉴之一。
他捧着引以为傲的摄影书侃侃而谈,当初拍摄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对每一位拍摄人物做足了功课,对他们理解透彻。摄影角度也从生活里着手,呈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拍摄唐云的时候,我特别买了酒去跟他边喝边聊,然后拍下了照片。这些大师富有才情却谦虚大度,我非常喜欢他们,也从他们身上学会如何好好生活。”

鲐背之年他依然活跃,继续玩摄影,也积极收集各种古玩、水晶、书籍,家里信手拈来都是价格不菲的珍稀古物。拍了一辈子玩过无数相机,他说:“我的朋友宋十里自制一台针孔相机送我当生日礼物,我计划用它来拍摄一系列新的人物作品回到摄影初衷。”
他认为,拍摄人像,拍得有个性最重要;要拍得有个性,光线掌握尤其重要。自18岁获得首部相机开始,至今蔡斯民依然坚持以底片相机作为拍摄的主要工具。
底片相机不能像数码相机一样可以即时观看回放,也无法大量拍摄,因此当下的氛围与构图,甚至事先的准备功夫特别重要。为何如此坚持?蔡斯民从容地说:“数码摄影有太多电脑加工,底片照冲出来有个人特质也比较亲切。很多人喜欢正光拍,我特别喜欢侧光或背光拍,你会从这样的光线里发掘很多有趣的细节。”

黄国基 《时代》杂志封面摄手
黄国基是本地首位为美国《时代》(TIME)杂志拍摄封面的摄影师。他在摄影界的成就与蔡斯民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位大师拍摄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同样专攻摄影人像,并以此将新加坡带上了国际舞台。
有趣的是,黄国基与蔡斯民都生活在新加坡加东区,多年来却王不见王,这次访问是他俩首次面对面话当年。拍摄当天,黄国基抵达蔡斯民住所后两人就开始热烈地聊起摄影经。蔡斯民顽皮地透露:“我年轻常到你父亲的诊所看医生,你知道吗?”黄国基笑称对蔡斯民最深刻的印象则是:“当时,大家都叫他‘家里养了两只猴子的名摄影师’。”

黄国基16岁从父亲手上获得第一部相机,但是当时他并没有特别中意拍照,更没有把摄影师纳入未来志愿。他在美国奥勒冈大学修读电脑资讯系时,对课业完全不感兴趣,反而认真专研田径杂志,常溜到操场拍摄运动员训练。有一次,他因缘际会拍下田径选手Sebastian Coe的照片,并且把照片放大冲洗张贴在宿舍寝室的墙上,田径队的朋友见到照片后建议他拿到耐吉(Nike)换取免费球鞋。
初生之犊不怕虎,他还真的将照片拿到店里去,没想到这无心插柳之作无形中为他打开了体育摄影之门。后来,他因此陆续拍摄了众多体育明星,更促成了与Nike的合作。到目前为止,他依然热衷于体育摄影,截稿前他刚配合一级方程式赛车举办了“The Beautiful Race”摄影展。
从体育摄影到商业人物摄影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路向。1980年代,他从美国回新设立自己的摄影工作室,美国《时代》杂志是其中重要的“客户”,他前后为美国《时代》杂志拍摄了16次封面,包括好莱坞及亚洲顶流明星Tom Cruise 、Aishwarya Rai Bachchan、陈冲、李连杰、杨紫琼、章子怡、麦当娜、王菲、成龙等。他也曾为建国总理李光耀与世界富豪马云拍摄杂志封面。这些封面人物拍摄不但为他写下辉煌履历,更让他成功在西方摄影界占一席之地。

善于沟通 打破隔阂
黄国基向来以“快拍”著称,他说:“每次拍摄前我都会把功课做好做满,将拍摄的人物研究透彻,我知道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分析他们每张专辑和电影;见面时再透过沟通进一步了解对方以建立信任,这样才能在极短时间内捕捉到对方最自然的神韵。”他笑称,由于当初与拍摄对象建立了真诚的友谊,这些年过去他与拍摄过的影星依然保持联络。
他自小对魔术感兴趣,甚至受过正规魔术表演训练,当过四年业余魔术师,在课后及周末在派对和医院表演。与人群的互动经验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沟通与洞悉能力,对日后与人相处起了关键作用。“演员都习惯戴上面具,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知道我的出发点仅是让他们镜头上更好看,他们自然就会敞开心房。”
除了商业摄影,黄国基也花13年时间往返日本京都捕捉艺伎身影。2005年,他为渡边谦(Watanabe Ken)拍摄《艺伎回忆录》电影宣传照时聊起艺伎,勾起他莫大的兴趣而展开了这项长期拍摄企划。

两年前,黄国基在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办“江户风情|黄国基的京都掠影”(Life in Edo | Russel Wong in Kyoto)联展。37张照片大部分以黑白为主,融入他所喜爱的江户时期画家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的木版画风格与构图,以充满电影感的视角呈现女性轮廓和婀娜身姿。
跟蔡斯民一样,黄国基对光线的运用成为他标志性的独特风格。“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必需知道好光线在哪里。”他笑称,到目前为止,每次拍摄前他依然会亲自动手调整灯光,不假他人之手。
“就像画画一样,画家擅长运用光线。科技可以加强效果,但自然光恒久不变,除了受光区,我也注重阴影。意大利画家喜欢在窗边作画,我的拍摄方式受到画家Caravaggio作品的明暗对比的影响。”
他的照片常以单一光源勾勒轮廓,“我喜欢在照片里留下大片阴影,阴影让主题更立体,光用的好氛围自然形成。”
科技挂帅,数码相机功能升级再升级,即便智能手机的拍摄功能也日新月异,人手一机都能够成为摄影师。黄国基笑称他并不排斥高科技数码相机设备,他本身在非工作的情况也会采用手机记录生活。但他强调,拍照并非等于摄影,多年来他以摄影匠人自居,磨炼技术融入自我想法,才能够拍出细腻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这么说可能很怪,但我的作品是我的自拍照,它反映了我的成长背景、思维和价值观,这些正是别人所无法复制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