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里加别有一番风情。
冬季的里加别有一番风情。

由芬兰飞往里加的班机上,大多是来度长周末的芬兰人。坐在我身边的年轻芬兰大学生说:里加的夜生活和地下音乐文化十分蓬勃,加上价格还算低廉,所以凡是有什么有趣的音乐节,他就会与朋友相约来到里加狂欢。

爱唱歌的民族

这个民族是多么的热爱歌唱,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反抗苏联多年来的侵占,并争取独立,这个民族连同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国的人民,手牵手形成人龙,用歌声赞颂美好河山,唱出了心愿,也撕裂了铁幕。

当地旅游局的宣传口号是:这片唱歌的土地。这是对拉脱维亚十分形象化的形容,城市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大小的音乐歌唱节。来到这里旅行,身上的音乐细胞会慢慢的被唤醒,手脚随着音符而微微起舞。

自古以来,里加的地理位置就十分重要,因此有“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之称。19世纪,里加更发展为全世界最繁忙的木材港口,也是当时俄国的第三大城市,俄国的第一辆汽车就在里加生产。市中心的圆顶教堂(Riga Cathedral)是波罗的海最大的天主教堂,收藏着制造于1884年的管风琴,共有6718个管子。二战期间,里加号称东欧巴黎,夜夜笙歌,间谍、记者、冒险家及文化人龙蛇混杂的聚集于此。这些传奇背景,成就了里加这样的城市。

乘坐马车游览里加古城更能感受其历史底蕴。
乘坐马车游览里加古城更能感受其历史底蕴。

古意盎然的老城区

里加古城格局是典型的19世纪欧洲城市,街道比较宽,两边的建筑多建造于19世纪,风格结实稳重,周围则被公园围绕,漫步其中,可以观赏到不少漂亮的古建筑。对于不太久远的沉重历史,这个民族还没能完全遗忘,市中心的拉脱维亚占领时期博物馆(Museum of the Occupation of Latvia),纪录了苏联及纳粹统治年代的悲惨岁月,其中一座纪念碑写着:他们夺走了我们的全部,我们的土地、荣耀和名字,他们处罚我们只因我们是人类。然而历史毕竟赦免了年轻人,在古城众多小酒吧咖啡馆里,就经常能看见时髦的年轻人,有滋有味的过着新生活。

二战期间,里加饱受德国纳粹及俄军的轰炸,几乎夷平了整座城市。市政厅附近虽然有不少15世纪的楼房,但正如华沙古城一样,它们不是历史遗物,而是后人依据老照片重造的房子。里加最漂亮的楼房大多建造于繁华的19世纪末,为当时盛行的新艺术风格(Art Nouveau),

夸张的门面多以巨人和怪兽石雕装饰,那是一种炫耀性极强的风格。这些楼房大多集中于Alberta Iela街上,一栋栋华丽的楼房,盘桓着过去的时尚气息,联合国文教科组织甚至评定里加的新艺术风格建筑,无论量或质来说,都属欧洲之最。难怪曾在30年代游览里加的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写下了“里加,北方巴黎”这句话。

我们乘着游轮,在道加瓦河上游览,眺望着里加。微风轻拂,春光明媚,这座沐浴在蓬勃朝气中的城市,显得更为动人了。

Jauniela大街布满了时尚餐厅和咖啡馆。
Jauniela大街布满了时尚餐厅和咖啡馆。

Trending风华亮点St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