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是一座华美的城,尽管15世纪的海上霸业早已成为历史的波澜,那些屹立至今的无数宫殿式建筑,多年来经过不断修复后依然华丽得蛮不讲理,只是镀上了一层沧桑,像没落贵族般撑着昔日的光辉门面,每年吸引2000多万名游客前去寻找心中的浪漫场景。
然而,今天的威尼斯不光是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单靠旅游资源致富,每年夏季举办的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堪称欧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艺术节庆,也是一切双年展的“始祖”,让这座古城在当代人文创意领域中扮演领导者和枢纽的角色。1893年,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了由市长提出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艺术展览的决议,两年后,首届威尼斯双年展正式诞生,主要展示当时得令的装饰艺术作品。
20世纪初期,威尼斯双年展在国际上渐渐发挥影响力,许多参展的国家纷纷设立各自的国家馆,许多现代派大师的作品都曾在这里登场,并随着时代演进而陆续出现抽象派、普普艺术等前卫艺术流派的踪迹。1930年代起,双年展推出了其他节庆活动,如:音乐、戏剧和电影——作为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的威尼斯影展就属于双年展的其中一个环节,近年还推出舞蹈节庆。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改为每年举行,并且兵分两路,在双数年份举办建筑双年展,艺术双年展则在单数年份举行;前者是当代建筑概念的催生地,后者为前卫艺术的大本营。
主题:回归本源
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迈进第14届,从6月7日举行至11月23日。这场建筑界盛会的焦点人物非荷兰建筑大师Rem Koolhaas莫属,其实早在去年下旬,坊间就盛传他将出任本届双年展艺术总监,而这则传闻已在今年初获得证实。70岁的Rem Koolhaas是著名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创办人,在他的领军下,这家公司近年在亚洲交出多件亮眼的作品,包括:北京中央电视台大楼、台北艺术中心等。几年前,他受邀在首尔建构Prada Transformer四面体临时展览馆,这个跨界创作案子更加深了亚洲时尚人对他的印象。
这位“建筑界奥斯卡”普利兹克奖得主,四年前获颁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最高荣誉金狮奖,这回担任双年展艺术总监,是这个权威性建筑展览寻求突破的明证。主办单位透露,Rem Koolhaas多年来孜孜不倦对建筑设计进行探索和创新,希望他能将这种不断研究与思考的试验精神贯彻在双年展的规划。他自己则表示,期待与团队以清新视角和普世价值观发掘建筑的新意涵。
走马上任后,Rem Koolhaas随即宣布本届双年展主题为“本源”(Fundamental),并指出这是属于建筑界而非建筑师的盛会,经过好几届以当代形式为重心的双年展之后,是时候回归建筑的核心价值,为建筑业归纳出共同的发展方向。他解释:“所谓本源,就是向历史取经,聚焦于建筑师何时何地都必然会运用的建筑元素,如:门窗、地板、天花等,见证民族建筑界百年来的进化历程。”
他补充,百年前人们以国家或文化来区分建筑形式,而今随着战争、政治、环境与社会的变迁,不同地域的建筑已随着环球化趋势而逐渐失去本土特色,这是社会演进过程中无可避免的妥协,也是一种牺牲。因此,他希望散布在由旧军火库及船厂(Arsenale)改建成的双年展展场上的主场馆及不同国家馆,都能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以纯粹的建筑语言各自表述建筑演化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他强调,未来建筑的展望,是以振兴基本特质为基石。
中国馆:山外有山
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规模大于往年,国家馆数量从上届的55个增至65个。对亚洲人来说,第五次以国家馆名义参展的中国馆是备受瞩目的焦点,策展人姜珺遵循着双年展主题“本源”,将中国馆方案定为“山外山”,灵感源自成语山外有山,提倡高下相倾、长短相形、以动制静、以意化形等相对理念,化解现代性的张扬,借此阐述中国建筑根植于传统道家的哲思。
有别于往年建筑师们各自为政的参展模式,这次中国馆以“集体创作”为基调,呈现多位一体的架构,集合三家建筑事务所采用三种材料和构造体系,让台基、屋体、院宅等基本建筑概念之间体现共生与磨合,再把研究团队、视觉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内容研究、信息传达和意象再造融入空间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此外,艺术家张健也特别为中国馆绘制点题的《山外山》系列山水画,成为场馆整体的一部分,进一步表现本届双年展强调团体而非个人的大方向。
中国馆的另一亮点是分“上半场”和“下半场”呈现系列活动。6月至8月是上述集体创作的“上半场”,8月至10月则是与合作伙伴共同策划一系列活动,包括与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和卓越集团联手策划的“共谋.共生”展中展及国际学术论坛等,作为第二波的高潮。
台湾馆:生活小清新
相对于恢宏大气的中国馆,台湾馆另辟蹊径,走近年来在宝岛年轻一代盛行的“小清新”路线。这是台湾馆自2000年推出后第八次登场,策展人是少壮派建筑设计师赖彦吉,以“家中的小城市:台湾制造”为题,从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出发,探讨当代家居如何代表个人的存在。
他参考了50个经典家居结构,并以英国艺术家Richard Hamilton作品中虚构的室内生活空间为蓝本,建构出九个微型建筑单元,在威尼斯普里奇欧宫展出。这些体积比一般家具稍大的微型单元,各自代表不同的家居功能与心情体会,如:工作之屋、睡眠之屋、应酬之屋、炼金术之屋、愉悦之屋、粪便之屋、学习之屋、外观圣堂和人间乐园,混搭起来像一座小小的室内城市。每个建筑模型都是色彩鲜艳,造型简洁而充满趣味,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天地。
策展人认为,建筑拥有各自的功能,每个家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隐藏在这些表面形象背后的是人们的生理行为、生活交际、心灵信仰等,才是建筑的核心功能。为呼应“本源”这个大会主题,他把建筑的家庭机能解构、拆散,将人们在居住空间里进行的事项独立浓缩成九个单元,分别由九个微型建筑单位来代表。简而言之,他把家居当成建筑的原始基础,以台湾人的饮食、睡眠、娱乐的居家模式作为策展的出发点。
今夏,威尼斯的魅力不只是来自华美的亭台楼阁和浪漫的桨声灯影,不同的国家馆和主题馆在双年展上呈现的新颖建筑构想,为水乡注入非一般的当代触感,让老城在新时代里再次发挥影响力,延续昔日的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