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艺廊都有各自的方向和使命,对Pearl Lam Galleries掌门人林明珠来说,艺术从来就不是枯燥严肃的事情,也不是离群索居的避世行为,而是一个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并热爱生活的人一起交流与分享的媒介,更贴切的形容词是“派对”,她就是那风头最健的女王。 

自2011年举办第一届艺术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以来,每年1月总会在这个艺博会上看到林明珠的身影,坐镇自家艺廊的摊位。注册商标的紫色娃娃头,一身设计独特兼有个性的时装,尽管被五彩缤纷的当代艺术作品围绕也很难让人忽视她的存在。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收藏家云集狮城的景象,她意识到小红点正面向一个庞大的区域艺术市场,因此两年前就积极部署将艺术事业版图扩展到新加坡。她说:“新加坡拥有作为亚洲文化艺术枢纽的潜力,我不想错过这股发展势头,来这里开设艺廊是自然不过的事。” 

率真的性情中人 

当吉门营房(Gillman Barracks)艺术村在2012年9月开幕时,原本在艺廊名单中的Pearl Lam Galleries却迟迟没有登场,直到今年1月才正式开业,那是在第四届艺术登陆新加坡举行期间,林明珠也在3月份亲抵狮城为她继上海和香港之后的第三家艺廊开幕。 

由殖民地时代兵营改建成的艺廊里,窗外下着季候风带来的豪雨,我和林明珠坐在她的办公室里,听她闲闲地聊着自己的事业与生活。谈到艺廊为何迟了近一年半才开门营业,她说主要是时间点出了问题,时机不对,就会影响商机。“我最初的计划是在2013年1月为画廊揭幕,配合第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预计会有许多收藏家聚集此地。谁知人算不如天算,同一时间在国外有另一个大型艺术展举行,许多收藏家因此改变行程。与其在不好的时机为艺廊开幕,我决定把计划推迟,同时有更多时间规划和部署。这一等,就是一年。” 

因为其独树一帜的着装和造型,林明珠总是给人比生命还大的感觉,其实这位艺术大腕比任何一个我访问过的名人都要好玩。她率真、亲切、敢说话,是个直肠直肚的性情中人。我望向窗外的翠绿景色,问她在这么一个幽静安详的环境中开设艺廊,应该有利于捕捉灵感吧?她摇头:“这个艺术村输在不够热闹,缺乏精彩元素。这里远离市区,没有足够的公共交通衔接到这里,因此少了人潮,餐厅白天休息,更别说经常有活动在这里举行。艺术环境需要人气才能经营下去,不能远离世俗,管理单位必须注意这点。” 

对于举办了四届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她同样有意见。她指出,这个艺博会一度以东南亚艺术为聚焦,虽说是配合新加坡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量身定制的方向,却也因此局限了艺博会所能涵盖的领域和范围,更削弱自身作为国际艺展的竞争力。此外,在其中一届艺博会,场外同时举办拍卖会,导致参展艺廊代表的一级市场与拍卖行所领导的二级市场有了冲突,整体规划明显除了问题。但她仍会继续支持这个艺博会,她看好新加坡将会是东南亚艺术市场的重镇,也因为这样,她才选择让自己的画廊落户狮城。 

从地产商到经营艺廊 

林明珠是已故香港制衣业及房地产大亨林百欣与三太太所生的女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因而得名。她11岁就被送到英国寄宿学校念书,天资聪颖的她,数学与美术成绩皆优。她透露,家族成员当中没一个对艺术感兴趣,唯独她是例外,从小就会细心解读艺术作品中难以言传的寓意,也很欣赏各种创意设计。报考大学时,她原想修读建筑,却因为父母反对而选择念会计。毕业后,她继续留在英国攻读法律,其实她根本不想当律师,只是不想这么快就回香港管理家族企业,为了享受自由才退而求其次修读自己不喜欢的科系。 

1991年,学成归国前夕,她因为装修房子而接触了一些欧洲著名设计师和艺术家,唤醒沉睡已久的艺术细胞,为日后经营艺廊埋下伏笔。翌年,她奉母亲之命回港协助打理房地产生意,第一个开发的项目是上海衡山路41号豪华服务公寓,如今这座翻新后的旧上海装饰艺术风格老房子,是许多跨国公司外派高管和外交官员居住的时尚地标。公寓的22楼是她保留给自己的住家,也是她举办社交派对的场所,家中除了有各式各样的当代艺术作品之外,还有一张由她亲自设计、号称上海最长的私人餐桌,许多名流精英都曾是座上宾。 

就在她翻新这座公寓时,新旧交融、中西合璧的旧上海风情带给她很大的启发,搁置已久的艺术梦想又开始在心里萌芽。她利用业余时间部署艺术事业,在香港创立对比窗艺廊(Contrasts Gallery),也就是Pearl Lam Galleries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那是一家没有固定店址的游击式艺廊,她把一些欧洲艺术家的作品引进香港,分阶段在不同地点举行艺展,希望能在经济挂帅的香港推广艺术风气。“那时,游击式艺展在香港是很新的概念,当然也很受争议。我试过在一年内举办三次游击式艺展,直到1998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后,父母要我全职管理家族生意,我才暂时放下经营临时艺廊这个业余兴趣。”

中法文化大使 

在艺坛蛰伏几年后,林明珠又蠢蠢欲动,2004年把对比窗艺廊迁到上海。她看准中国大陆的艺术风气比香港浓厚,当地艺术市场大有作为,于是决定到冒险家乐园开创艺术事业。新的对比窗艺廊不再打游击,但依然贯彻最初的艺术使命。问及艺廊为何取名为对比窗,她说:“21世纪的艺术作品应呈现一种对比的精神,反映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等反差之间的对话。我让艺术、建筑和设计等元素共治一炉,让这些差异从对照分明到相互融合,进而达到一种跨越文化与形式的交流。” 

2004年秋至2005年夏,配合法国在中国举办“中法文化年”,林明珠分别在上海、北京和香港承办《Awakening: La France Mandarine, the French Influence on Chinese Art》艺术设计展,以及法国设计名师Andree Putman回顾展两大官方活动。前者将纯艺术与设计作品并列,同时展出结合东西方美学的上海装饰派(Shanghai Deco)设计,体现艺术大同的理念,并透过不同文化载体互相辉映的理念,在国际艺坛引起广泛讨论,从此奠定她在艺术圈的地位。 

她是第一个把法国先锋派设计带进中国的人,人们称她为“中国的法国文化大使”,让她莞尔的是她竟连一句法语也不会说。她自认与法国有缘,除了当年第一次举办大型艺展就是跟法国设计师合作之外,这些年也接触过不少法国文化界的标杆人物,透过对法国文化的了解,让她能以另一种角度省视及定义中国当代艺术。“对我而言,中国当代艺术是重塑传统,对西方文明影响的发射,从而创造全新和独特的视觉语言。”

表现亚洲特色 

2012年,林明珠在香港开设艺术门艺廊,与上海的对比窗艺廊统称为Pearl Lam Galleries。随着今年Pearl Lam Galleries进驻狮城,港沪新三地的艺廊都肩负着共同的使命:搭建一个让亚洲艺术家走向世界的平台,让他们受到本地与国际收藏家的注目。 

为了达成这个理想,她为Pearl Lam Galleries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我不要遵循西方艺坛的既定观念,而是要建构全新的艺廊模式。如何在表现亚洲艺术特色之余,又能昂然面对西方的评价?我们必须好好思考这个长久以来所面对的问题。” 

她谦虚地表示,自己 毕竟不是科班出身,对艺术懂得不多,多亏有一支专业的策展团队协助她举办一个接一个精彩艺展。她不崇拜艺术名牌,与其赶潮流为早已爆红的天价艺术家开展,她宁愿引进有个性、有想法兼有市场潜能的艺术家,为收藏家们打开新的门窗,洞悉艺术天地多面向的精彩。 

她很推崇生于北京、以德国为基地长达20年后回返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朱金石,他近似雕塑的抽象油画充满浓墨厚彩的西方特色,以宣纸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则体现潇洒写意的东方意像。她指出,朱金石起初并不是艺术拍卖场上的天之骄子,但在Pearl Lam Galleries的规划下,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市场重视。 

今年初,香港艺术门艺廊为国际餐饮业钜子、京剧大师周信芳之子周英华(Michael Chow)举办画展,揭露他鲜为人知的艺术天份。林明珠说,周英华早年在伦敦学习艺术与建筑,有深厚的艺术底子,他融合了贵重金属与废品的混合媒体,引发观众思考珍品与垃圾的定义。他以自己的英文姓名在伦敦和纽约开设的奢华中餐馆太有名了,与他的情史一样精彩,一般人并不知道他曾在西方开过画展,作品也被私人机构和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藏。她说:“我就是喜欢和精彩的人合作。” 

新加坡Pearl Lam Galleries的开幕展是印尼青年当代艺术家Syaiful Aulia Garibaldi个展,艺术家以微生物和生态学为概念,将菌类入画及做成艺术装置,表现有机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关系,效果融合了美感、奇幻和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新进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不高,在收藏界算是“平价艺术”,但风格、创意和理念却很超前。林明珠与团队不以作品价格论英雄,决定为他开展,她说有勇气这么做才真正够资格称为艺廊。 

追逐艺术理想 

这次林明珠只在狮城待了短短几天,主持艺廊开幕礼之后,便赶搭午夜航班飞去东京。这个集艺廊管理者、收藏家和房地产发展商与一身的扬眉女子,长年累月忙着到世界各地参加或观摩各种艺术展和收购艺术品,而最重要的任务是与各地收藏家会面。 

对这位艺廊主人而言,艺术是一门生意,而做生意靠的是人脉,因此建立收藏家基础至关重要。“经营艺术事业,很大程度上得靠交际手腕,我必须和收藏家建立关系,把优秀作品推介给他们,并邀请他们出席艺廊的大型项目和活动。我要到处走走看看,了解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能掌握市场趋势。” 

她大部分时间都在旅途上,庆幸的是能寓工作于娱乐,因此没有为生活卖命的感觉,加上至今仍然未婚,不需负起家庭的责任,可以毫无顾虑地往天涯的尽头单飞,唯一的遗憾是:“时间永远不够分配。我当然希望能自由掌控光阴,可惜事与愿违。”这就是为理想付出的代价。 

记得有一次我在伦敦短暂停留,清晨在希斯罗机场排队过海关,忽然瞥见身旁另一条人龙中有个衣着轻便但时髦的女人正低头手机,素颜的脸上架着眼睛,但那紫色娃娃头分明属于林明珠。我趋前问:“林小姐,是你吗?”她抬起头,随即亲切的打招呼,闲聊几句又继续低头看手机。几天后,我在同一个机场出境大厅准备办理登机手续,有个女人在不远处“狂奔”,显然是来迟了,怕赶不上飞机。定睛一看,又是那紫色娃娃头!我赶忙跑到她背后,喊:“林小姐!”她停下脚步,转身,给了我一个拥抱,跟着又狂奔而去。 

在人生与艺术的征途上,她永远是一个狂奔者,不断往前追逐艺术梦想,创造一个又一个精彩派对。

林明珠Pearl Lam 林明珠Pearl Lam

林明珠眼中的杰出艺术家

Syaiful Aulia Garibaldi 

这位80后印尼艺术家,本着以小见大的哲理,以菌类(其孢子细微如尘)为创作素材,展现生命体共生共存和再生的现象。新加坡Pearl Lam Galleries开幕展是他首次在印尼以外地区举行的个展,潜能无可限量,是收藏家关注的目标。

朱金石 

从中国到德国追梦再回归祖国,经过西方文化洗礼后,让他重新思考和检视东方文化。他偏向以厚实的颜料营造抽象感觉,又以轻盈材质堆叠大型装置作品,两者皆体现中华文化对他的影响。

周英华 

英美知名摩登中餐馆Michael Chow的老板,京剧大师之子,姐姐是西方华裔演员周采芹,三任妻子当中包括已故名模Tina Chow和美国版《Vogue》创意总监Grace Coddington,女儿Asia和China Chow是中外社交圈红人。这些我们都知道,但很少人晓得他是个认真作画的艺术家,走遍世界和多元文化的纽带,让他在相隔半世纪后重执画笔绘出更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