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enderson 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创新之作,更是城市文化、多元功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融合典范。《风华》专访Zaha Hadid Architects(ZHA)负责人Sara Klomps及COLLECTIVE Studio创办人兼执行长,探讨The Henderson如何平衡美学、功能与可持续性,同时对艺术空间的打造带来新的启发。
Photos Courtesy of COLLECTIVE
城市共融: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Sara Klomps 认为,The Henderson 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与公共空间的深度连接。 “这座建筑弥补了金钟与中环之间的空缺,打造了一座天桥层面的重要连接点。它让周围的绿色空间得以延展至建筑之下,同时公共空间的延伸也进入建筑内部,例如三楼的高架大堂便可俯瞰遮打花园。” 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可达性,也为城市空间的互动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Betty Ng对于 The Henderson 在艺术与商业功能的结合上也有独到的见解:“这座建筑本身的设计带来了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为艺术展览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合的场地。其高挑的层高和无柱结构不仅是空间上的优势,也让艺术展品的展示效果得以最大化,能够提供更灵活的策展方式。”
The Henderson 的流畅曲线与邻近的汇丰大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柔和弧线展现现代感,而后者则以棱角分明的结构著称。然而,Sara Klomps认为这两座建筑在表达上其实有共通之处:“尽管几何形式不同,这两座建筑都突破了传统商业建筑的框架,并采用架空设计,让公共空间能够在其下自然延展,促进城市动线的流畅性,并增强整体连通性。”
The Henderson 成为中环金融区新地标。
可持续建筑的挑战与未来
随着绿色建筑成为全球趋势,Sara Klomps 强调可持续建筑的最大挑战在于多方协作:“建筑师、开发商、承包商和最终用户必须协同合作,并理解绿色建筑带来的经济优势。与此同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也是推动行业前行的重要力量。”
The Henderson 在可持续性方面的设计注重耐久性与适应性。Sara Klomps进一步解释道:“The Henderson 的层高达到五米,并且内部没有任何承重柱,这使得它能够适应多种空间需求,既能满足传统办公空间,又能转换为共享工作环境、交易楼层,甚至展览空间。”
Betty Ng认为:“建筑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不仅仅体现在物理结构上,更体现在如何为不同功能提供更多可能性。对于佳士得而言,The Henderson 是一个完美的艺术空间,它的无柱设计、开阔视野和流动感赋予了艺术展览一个非常现代且具包容性的空间。”
佳士得内部空间可做多元用途,大大提升了空间的可塑性以及可续性。
从“不可能”到现实:建筑技术的突破
The Henderson 曾被认为是“近乎不可能的设计”,其复杂的几何造型使这一项目充满挑战。Sara Klomps分享道:“幸运的是,建筑科技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巨大进步,数字化制造工艺使得复杂几何的施工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尽管 The Henderson 的外形看似充满曲线,我们在设计时进行了高度优化,例如外立面的玻璃面板形状比外界想象的更具重复性,从而减少非标准组件的使用。”
Betty Ng强调:“对于艺术展览而言,空间本身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The Henderson 的设计不仅提供了完美的展示条件,还为我们的展览空间注入了现代感和独特的氛围,让艺术作品与空间完美融合。”
佳士得八楼设有埃斯肯纳齐艺术图书珍藏,供藏家和员工参考。
The Henderson:艺术与商业的交汇点
The Henderson 作为佳士得亚洲区总部,其建筑不仅为艺术展览提供了独特的展示空间,更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Betty Ng表示:“The Henderson 的层高达到五米,这使得展品的展示效果更具震撼力。同时,建筑内无柱设计带来的灵活性让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展览需求,迅速调整空间布局,提升策展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建筑的气质也为艺术空间增添了独特的体验:“The Henderson 通过其流动感与生命力,营造出静谧且优雅的氛围,为佳士得和其他艺术活动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艺术空间。”
佳士得处处可见艺术陈列品,打造成一个沉浸式艺术空间。
重新定义城市地标
The Henderson 的建成,不仅是对建筑美学和技术创新的突破,更在可持续性、公共空间利用以及城市融合等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它不仅是一座地标建筑,更是一座连接城市、社区、商业与艺术的纽带,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建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形态,更在于它如何与城市和人产生联系。” Sara Klomps说。The Henderson 便是这种理念的最佳实践,它不仅改变了香港的天际线,更在流动美学、可持续性和空间多功能性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
佳士得内设舒适的贵宾接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