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南亚民族建筑的设计当中,屋顶不仅是遮风挡雨的构造,它同时承载气候、文化与居住智慧的综合表达。回望传统马来屋,高耸的倾斜屋顶与深远的屋檐,是应对热带雨林气候的自然解决方案:雨水顺势滑落,室内空气得以对流,阴影缓冲了烈日,也塑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呼吸感。这样的建筑符号,曾长期定义了区域的空间体验。
这栋本地洋房最有趣的,要属它的屋顶设计,因而命名为“Three Top House” 。它结合了传统屋顶形式,并以更有趣的手法重新演绎。从设计角度看来,屋顶不再只是结构的顶盖,而是整个建筑叙事的起点与核心。
庭院以碎石、松树和岩石营造禅意氛围,自然与建筑在此交融
三顶相连 撑起一片天
这栋住宅由本地建筑事务所 Formwerkz Architects 联合创办人兼主创建筑师郑肖思(Alan Tay)主导设计。事务所一向关注空间与生活方式的互动,作品常以简洁的结构回应复杂的需求。郑肖思坚信建筑应以最基本的形体、材料与光线来营造体验,而非依赖过度装饰。这一理念也为他赢得多项肯定,他不久前荣获2025 年总统设计奖年度设计师奖。
谈起这房子的设计,他认为确实有人会把这栋住宅与传统马来屋比较。“相似之处在于屋顶都是主导性元素,并通过不同坡度来区分空间。”这栋房子的设计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斜屋顶:前后分别是不同倾斜度的单斜屋顶,后方则以折角屋顶收拢三层空间。
窗的设计就像一个取景框,将庭院绿意化作墙上的风景。
与传统马来屋不同,这些大屋顶更像是房子的外壳,如同一层面纱,既营造出层次变化与空间趣味,也在紧凑的建筑尺度中框景,让居者与周边环境产生互动。
这种屋顶的宏大尺度不仅在视觉上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涉及实用功能的平衡。郑肖思说,面向街道的低斜屋顶和环绕后方的折角屋顶,看起来格外庞大,因为它们同时承担了围护的角色;而另一侧则完全向自然公园敞开,公共空间也集中设置在这里。
室内的通风与采光同样通过结构策略实现:楼梯间的天窗与饭厅上方的中庭,让空气借由堆叠效应自然流动,阳光也随着时间进入房子的核心。这样的处理方式延续了传统屋顶“因地制宜”的智慧,不依赖空调等机械手段,而是通过形体本身解决气候问题。
屋顶设计营造出有趣的三角空间,几何构造巧妙运用,阶梯与屋顶的倾斜彼此平行
问起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沟通。他说工程在疫情期间进行,“疫情前,我们习惯在同一空间讨论与创作,但疫情关系,我们只能根据当下的情况做调整和应对。”这种外部环境的考验,也让设计过程多了一层适应现实的韧性。
屋顶的几何关系直接塑造了庭院的氛围,让庭院像一个天然剧场,四周的混凝土墙体与倾斜屋面衬托出天空的唯一开口。阳光、雨水与风在这里被放大,每一次天气变化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庭院不仅连接房子各个房间,也强化屋顶的存在感。
不同材质在同一空间并置交汇,几何线条交织出丰富的层次。
房子以混凝土为主要建材,衬托出利落的屋顶线条。不同角度的屋面交错,形成不断变化的立面轮廓,阳光在斜面折射,光影变化让空间变得更有趣。郑肖思解释,建材选择相对丰富的组合,但处理方式保持克制,以避免空间被过度渲染,而是通过细微对比突出不同界面的关系。
屋顶以黑色陶瓦为主,搭配木质胶合板天花与黑色喷漆钢椽;墙面则使用黑色木塑复合材料、清水混凝土、不锈钢与粗糙灰泥;地面方面,底层铺设大规格瓷砖以应对潮湿气候,卧室楼层则以胡桃木条完成。混凝土的厚重与木材的温润,在屋顶的庇护下形成一种微妙的对话,既真实朴素,也充满层次。
挑高楼顶设计引入充足自然光,同时促进空气对流。
让空间诉说生活故事
过去,人们在屋檐下休息、生活,这栋房子将这些生活故事以更现代摩登的方式来呈现,比如,从街道进入住宅,先经过半开放的前庭,再进入主要起居区。巨大的倾斜屋顶形成自然遮蔽,却不阻隔光线与空气的流动。二楼阳台与屋顶露台同样提供这种过渡空间,居者既能感受到保护,也能直接触碰自然。
我认为,除了屋顶,最有特色的莫过于黑色的立面,让人联想到日式极简主义。郑肖思解释,选择黑色立面除了个人与屋主共同的美学偏好,也跟周遭环境有关。夜晚从街道望去,这栋房子几乎隐没在公园背景之中,让房子低调地与自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