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停止流动,但空间可以成为时间的容器。这栋隐身于翡翠山(Emerald Hill)中的三层店屋改造计划,由本地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Type0 Architects 设计总监潘怡诚主导。这不只是一次建筑语言的重塑,更是一场关于记忆与生活方式的沉淀与再现。
老屋焕新不仅延续建筑的生命,也能为周遭环境带来不同的生命力。
这栋被名为(IN)BETWEEN HOUSE的房子坐落于土生文化浓厚的翡翠山,传统的中式巴洛克店屋重新诠释为一座适合现代家庭生活的摩登住宅。翡翠山虽毗邻热闹的乌节路,却自成一片宁静,闹中取静的特质,成为本案设计构思的出发点。
开放式格局打破传统店屋的封闭感。
潘怡诚将这次设计过程比喻为一种“Piranesi式”的思考方式,亦即18世纪建筑师兼版画家Piranesi擅长用夸张的比例和光影,营造出充满想象力的空间场景,真实与虚构交错并存。
对他来说,从乌节路步入翡翠山的瞬间,就像踏入另一种尺度的城市片段;而这栋店屋的空间体验,也正试图唤起类似的感知:光线穿透平台之间的缝隙,材质引导出层层递进的空间段落,视线在不断转折与展开之间,形成一场关于探索与感知的旅程。
三层店屋改造后展现与周遭共生的建筑语言。
重写空间动线
一楼采用开放式布局,让人一眼望穿整栋房子的纵深,这是传统店屋中少见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不仅强化了狭长空间的深度感,也彻底改变了原有店屋带来的压迫与迷失感,反而带出一种开放通透的空间体验。
和谐的色调搭配营造舒适的家居环境。
从设计角度来看,传统店屋的楼梯常常割裂空间的流动性,将前后区域生硬分开,光线和视线也被阻挡。设计团队大胆地拆除了原有楼梯,换上一套层层相扣的悬浮平台设计。
这种垂直连接方式不仅理顺了空间的功能动线,也在视觉上打通了三层楼层,形成一条开放流动的垂直轴线,使得私密空间与共享空间之间有了更自然的过渡。
垂直天井将自然光引入室内。
这一改变,实质上是对传统店屋空间逻辑的重构。光线不再仅依赖天井的垂直投射,而是通过开放的楼板和精心设置的人工天窗,在不同楼层之间带来更加柔和、均衡的光照和通风,使空间更具自由感和现代气息。
除了垂直动线的重新规划,设计也在水平方向上做出改变。客厅设定为“前庭”,不仅是街区与家庭生活之间的缓冲区域,也起到引导视线与营造氛围的作用。
潘怡诚采用不同质地的建材为空间营造不同的层次感,比如:客厅地面使用常见于室外的粗颗粒石材(Ceppo),厨房岛台则采用纹理细致内敛的意大利天然塔石(Pietra Da Torre),饭厅则铺上温润糅合的大理石(Perlado Grigio)。
他透过建材纹理和色调的层层递进,构成一个由粗到细,由户外感到居家感的过渡,也让空间从开放走向半私密,功能划分自然生成,无需依靠明确的墙体来划分界线。
不同瓷砖与云石材质的搭配,为空间勾勒清晰而细腻的层次感。
空间与文化接轨
空间的温度不仅来自布局与光线,更深植于材质的语言与文化的延续。不同于许多重建项目倾向于抹去历史痕迹,这栋房子的改造始终以保留原始木作为出发点。柚木与真格木用于梁柱、楼梯、楼板与立面表皮,延续了店屋原有的热带木材语汇,也为空间带来温润的基调。
更细腻的表达体现在每个房间对木种的选择上,比如小孩的房间选用天然橡木,主卧则结合了染色木皮与柚木拼花,其中靠近天井的一整面柚木墙体以镶嵌木作的方式呈现,呼应土生文化中主位的观念。这种对木材肌理与文化意涵的精准拿捏,是这栋房子最值得玩味的部分之一。
灵活运用材质搭配,巧妙融合古今。
这栋房子并非为展示而建,而是为一个真实的家庭量身打造的居所。在尊重历史和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它重新定义了传统店屋的功能:让空间更具流动性,材质更具诚意,日常生活与建筑形成一种自然的对话。它体现了:时间在不断流逝,而空间,永远保留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