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建筑不仅与生活息息相关,更应将周围地理环境纳入考量,才能与大自然共生,以最有机的方式,随着居者的生活一起成长,产生密不可分的链接。本地建筑设计事务所Visual Text Architects (VTxT)主理人林秋明具有30年业界经验,设计项目遍布新加坡、吉隆坡、北京、上海、东京、香港以及峇厘岛。
《风华》8月刊家系列聚焦林秋明不久前完成的本地新项目。这栋私人住宅建筑费时15个月建筑,面积950平方米,楼高四层,依据居者需求划分,一楼主要是客厅、饭厅、厨房等公用空间;二楼由主卧及两间卧室构成;地下一楼与阁楼规划为娱乐空间,包括:健身房、书房、电视厅等,充分赋予空间不同的功能性。
Image Courtesy of C I& A Photography
林秋明解释,坡地虽然让设计更具挑战性,却也因为特殊的地势让建筑体向东的视野更开阔。林秋明以简单、有效且具力量感的设计为概念克服地形先天性难度。“我从东南亚建筑获得灵感,峇厘岛的屋宅大多由基座、上部结构和屋顶组成。我们首先设计一个方形基座,部分结构延伸到地底形成地下室,衔接附反射池的庭院,以它作为核心为各楼层引进光源,也利于通风。二楼采用L型设计,让建筑主体更具层次感,视觉上看起来更轻盈,这么一来,一楼与二楼均具有广阔及不受阻挡的日出景观。”
对林秋明而言,这个庭院也是他最钟意的角落。宁静和谐的反射池产生一种与心共觉知的微妙感。“我后来到访位于日本金沢的铃木大拙馆(D.T. Suzuki Museum),参观由日本著名建筑师谷口吉生(Yoshio Taniguchi)操刀设计的庭院,当时正值冬日,突然狂风乍起,吹皱了一池‘冬’水,水面波纹如涟漪般散开,宁静又动人。当下我才恍然大悟这就是我潜意识想要实现的设计啊。”
Image Courtesy of Vincent Lim
通透的流动感
光影具有改变家宅氛围的魔法,而建筑设计师自然是光的魔术师了。新加坡位于赤道,常年阳光充足,建筑设计师在构思时得把先天自然条件考虑在内,林秋明如何在设计中结合自然光,同时考虑光影对室内的趣味性和动态感?
他说:“主要通过客厅的两组铝制屏风来制造效果。一组屏风面向正面,另一组则面向侧面。这些屏风让光影变化更有趣,使房子在一天不同时段持续随着天光呈现饶富趣味的变化,借此表现时间的节奏。到了晚间,当灯光照射在屏风上,又能够营造不同于日间的氛围与情调。人工照明也能实现这一点,反射池的花岗岩墙效果尤为明显,灯光打在岩石纹理,反射戏剧性的光影效果。”
明亮通风、简约美观是屋主对房子的基本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点,且考虑到东面视野景观优美,林秋明为房子加入大片的窗户。相对的,引入光线的同时,房子内部的热度也会升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客厅和饭厅的窗户上方添加了悬挑,阻挡直射的阳光,形成适宜的室内光环境。考虑到这是西照房,立面采不透明设计,屏风式设计提升隐私,也能降低日照。”
Image Courtesy of C I& A Photography
除了善用光影,林秋明以不同建材为纯白的简约空间打造层次感,增加视觉深度。他认为,层次感是一种迷人的设计语汇,“自从理解古老的高棉建筑的透视感,我就为富有层次感的设计概念深深着迷。
“我们可借由不同方法创造深度和视觉动态感,除了多元建材,我也透过颜色和质感制造对比。比如,光滑的白墙和玻璃与表面粗糙的分割花岗岩形成对比;使用铜色涂层的铝合金墙面来增加质感或者增添一层黑色铝制屏风,目的是借由不同建材的层叠创造共鸣。”
另外,他采用透视元素进行空间分层,在楼梯两侧添加金属透视框架,打造出独特的蒙德里安(Mondrian-esque)式风格,从分层可以窥见客厅与厨房的景象,为空间注入三维感。这样的分层透视概念也用在部署卧室位置,打造出一条独特的视觉轴线;比如,居者可以站在客房或客厅,透过庭院看到健身房和位于房子尽头的露台,打破室内与室外的界线。
Image Courtesy of C I& A Photography
他强调,现代建筑之美在于空间流动性,打破了过去制式化的‘盒式’空间概念,“一楼的客厅、饭厅和厨房并没有明确的分野。我喜欢这种具弹性的流动性,更能够自由地运用空间功能性。”
为了打造独特风格,林秋明也首次采用金属包层为主要建材质之一,“我舍真铜,退而求其次选择铜色涂层铝制面板,主要避免立面产生铜绿。铝制铜板富有光泽,作为立面的话会随着阳光折射让房子产生微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