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希故居易主新貌 保留世界唯一巨型壁画

新加坡先驱画家陈文希故居再度易主,屋主许嘉文(Audrey Koh)悉心修缮与保留巨型壁画,为文化遗产传承尽一分心力。

Chen Wen Hsi, Home, Art, Audrey Koh
Credit: ICON Singapore
Share this article

一幅壁画,宛如一个起点,延展出无数交汇的轨迹,最终汇聚成一个圆,凝聚出紧密的社群。作为本地第一代画家之一,陈文希故居在易主改建后焕发新生。自他离世后,这座房子曾闲置八年,直至1999年被艺术家郑如美购入并翻新,如今则成为心理咨询师兼培训师许嘉文与家人的居所。昔日的平房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三层高的摩登豪宅。尽管空间已然重塑,陈文希的艺术精神依旧以不同的形式承载和延续。

陈文希原籍中国广东,南来后定居本地,与刘抗、陈宗瑞、钟四滨并列本地画界四大天王,开创南洋画派。他在1958年迁入位于京士密路(Kingsmead Road)住所,直到1991年因病辞世为止。陈文希除了在华侨中学担任美术老师,居住于此的33年,终日居家创作,他曾形容这栋房子为“洞天福地”,画具近在咫尺,灵感信手拈来,无数佳作皆诞生于此。

Chen Wen Hsi, Home, Art, Audrey Koh

陈文希的壁画糅合抽象与立体派元素,以大量的色块组成。

Credit: ICON Singapore


他在故居墙上作了两幅画,分别为四米宽的《画室一》(Studio 1)以及两米宽的《画室二》(Studio 2)。这是他六七十年代糅合立体派、抽象派画风的实验制作,不仅是奠定个人风格的代表作,亦是他当今绝无仅有的巨型遗作。

许嘉文忆述,她与丈夫原本计划购买对面的房子,协商过程波折重重,后来因缘际会之下买了陈文希故居。郑如美不舍陈文希遗作在易手改建时遭破坏,寻觅新买家时所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得完整保留壁画。许嘉文说:“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就感觉到它的召唤,因此当下一口就答应下来,不到24小时就成交。”她笑称,一切都是缘分。

Chen Wen Hsi, Home, Art, Audrey Koh

许嘉文汲取陈文希作品元素贯穿室内,从不同大理石拼接而成的大圆桌到餐桌选色无一不仔细考虑。

Credit: ICON Singapore

浩大修缮工程 保留文化遗产 

许嘉文不仅信守承诺,更投入大量时间与资源,召集各领域专家,通过专业咨询,携手完成这一复杂工程。首先将整面墙精细切割,再深入地底将其整体吊起,再运送到别处妥善置放。为确保修复精准,她特请古迹修复咨询顾问公司 Studio Lapis担任顾问以及Barc Labs执行修缮工作。“团队利用高科技激光仪器扫描壁画,并通过分析还原原始色彩,整个过程严谨而耗时。”

陈文希早年在华侨中学任教时,对热爱艺术的学生总是来者不拒,许多学生放学后都会到他家向他请教。《画室一》不仅融入他挥笔作画的意象,画中的不同色块更是由当年的学生亲手填色。房屋拆除前,许嘉文特意举办了一场活动,邀请陈文希的学生们重聚,“最有趣的是,他们还能在现场认出自己当年填上的那一块颜色。”

原以为她是艺术藏家,秉持爱才惜才心态才会如此热衷投入;殊不知她对陈文希并不熟悉,对他的作品更是一窍不通。她解释:“因为这两幅壁画,我开始接触本地画家,深入了解之后逐渐对他他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收藏作品。”她认为,陈文希毕生投入创作,不但没有墨守成规,反而融汇古今大胆创新,跳脱传统水墨画风,摸索出属于他的独特风格。

Chen Wen Hsi, Home, Art, Audrey Koh

许嘉文采用不同材质的设计师家具名品打造富有层次感的室内空间。

Credit: ICON Singapore

以艺术为根基的摩登建筑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许嘉文决定将这幅作品安置在一楼临窗位置,让路人也能欣赏大师之作。为此,建造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受力结构,如何精准镶嵌这面墙也是一大挑战。“这面墙必须在地基打好、一楼建造时就安置妥当,才能继续往上施工。当初负责拆墙的公司无法确保在不损伤壁画的情况下完成安装,我们得另聘一支专业团队执行。”她认为,这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能齐心协力守护这幅如同新加坡历史拼图般珍贵的作品,所有人都甘之如饴,并深感自豪。

这座房子占地 882 平方米,由本地知名建筑事务所 Formwerkz Architects 操刀设计,整体格局方正,层次分明,包括地上三层和地下车库。一楼设有会客厅和饭厅,二楼与三楼则是主人家与两个孩子的私领域。房子中央设计了一道贯穿一至三楼的天井,顶端采用开放式结构,抬头可见蓝天白云,雨水洒落时还能滋养下方的造景。天井亦巧妙引入自然光,使室内更加明亮通透。

Chen Wen Hsi, Home, Art, Audrey Koh

许嘉文采用不同材质的设计师家具名品打造富有层次感的室内空间; 并且利用和谐的大地色系衬托色彩艳丽的艺术作品。

Credit: ICON Singapore


一楼以清水模混凝土墙面搭配灰色系磨石地板,低调沉稳的基调巧妙衬托出色彩丰富的挂画与大地色系家居,营造出和谐而富有层次的视觉效果。“我们特别选用不同材质的沙发与座椅,赋予空间更多层次感。”简约纯粹之余,又不显得过于冷峻。私领域则以温润的浅木色系统一铺陈,木制楼梯承接上下楼层,更在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形成柔和过渡,使楼下的开放区域既有所区隔,又保有流畅连贯的空间感。

Chen Wen Hsi, Home, Art, Audrey Koh

朴实无华的混泥土墙面不仅展现简约之美,也更经得起时间考验。

Credit: ICON Singapore

陈文希绘画元素 融入设计细节 

许嘉文曾留学美国,大学期间修读过色彩学,这使她对色彩搭配与美学有着独特见解。细腻的审美品味不仅体现在她的日常穿着,也延伸至家具选品。比如,她从珍藏的陈文希画作《蓝山》(Blue Mountain)和《鹭羣》(Herons)汲取灵感,将画作中的细节融入家具选配,以低调且连贯的色彩搭配,营造出和谐而富有层次的视觉效果。

定制餐椅采用与《蓝山》色系相近的湛蓝,餐桌则以拼接云石打造,刻意呈现不对称纹理,色调与壁画下方衔接的墙面相呼应。从墙上的画作、餐桌椅延伸至壁画,构成一条隐性的视觉动线。许嘉文与丈夫在细节上的考量尤为周到,经他们解释才发现,室内造景中的三棵大树亦经过精心挑选,树皮在雨水浸润后呈现层次分明的渐变色,与另一侧墙上悬挂的《鹭羣》相映成趣。

Chen Wen Hsi, Home, Art, Audrey Koh

中央直落式天井引进自然光源,室内造景也为室内注入一丝活泼。

Credit: ICON Singapore

为了确保室内展示作品的最佳观赏体验,夫妻俩不仅考量了照明的位置,还请专人调整灯光色温。经过专业调整,灯光精准聚焦于作品,同时避免影响作品的原始色调。“考虑到壁画放置于窗边,但选择使用有色玻璃,人们从外头看画时,将无法呈现壁画的真实色彩。最后决定采用高透光度、清澈透明的优白玻璃。”

许嘉文继续分享: “庭院里原本种植了一棵红毛丹树,那是陈文希的创作缪斯,亦曾多次出现在他的作品里。改建时,我们将砍下的树干交给雕塑家林序毅,请他以此为材料创作。此外,我们还从地基挖出部分泥土,请陶艺家胡财和为我们定制一组陶艺品,这些作品完成后将陈列在家里。”听着许嘉文的叙述,真心觉得她像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不遗余力地让艺术家精神以不同的形式传承下去。

Chen Wen Hsi, Home, Art, Audrey Koh

房子立面以雕花屏风设计为房子增添设计感之余也达到保护隐私的作用。

Credit: ICON Singapore

接下来,许嘉文将与集菁艺社(Artcommune Gallery)携手举办艺术交流活动,开放一楼公共区域迎接艺术同好。活动采小组预约制,由专业导览员讲解陈文希的壁画与作品,促进艺文交流。许嘉文也将过程拍摄成一部三部曲纪录片。她认为,为本地艺术发展贡献一分力量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今年恰逢新加坡建国60周年,她的文化推动更具象征意义。

摄影 Athirah Annissa
美术指导 Chen Jinghua 
造型 Angela Chu 
化妆 Amy Chow
发型 Aung Apichai  
时尚 Brunello Cucinelli | Moschino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