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ner of 2016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Rene Tan, did not plan to be an architect / 陈正勇·幸存者的自白
2016年度总统设计奖得主之一陈正勇(Rene Tan)当年因为手指受伤,被迫放弃当钢琴家的理想改念建筑。他告诉胡锦伟,作为一名“幸存者”,他自觉必须比别人更努力和用功,终于成为顶尖的建筑设计师。
文 / 胡锦伟 /
去年底公布的第11届总统设计奖三位得主当中,有两位是建筑师,52岁的陈正勇是其中之一。纵观历届总统设计奖的成绩,建筑师获奖的比例相对高于其他设计同业,足见建筑设计业在新加坡的创意产业中扮演着领先的角色。
我问陈正勇对这个说法有何意见,他表示同意。“新加坡确实有不少优秀的建筑师,国家虽小,建筑设计业倒是非常蓬勃。我的名字可以跟那些得过总统设计奖的同业并列,让我感觉与有荣焉。这个奖虽然是颁给我,功劳属于我的公司团队。”
生于马来西亚登嘉楼州,在槟城长大,在美国考获建筑硕士学位,这位杰出建筑师后来选择回流亚洲,以新加坡为事业基地,至今已21年。他在2003年与另一位本地建筑师郭子光联手创办RT&Q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这些年在新加坡、东南亚、印度和希腊等地打造许多概念超前的建筑,而今获得总统设计奖,为他和公司团队带来很大的鼓舞。
局限越多,突破越大
我们在亚当路一带由陈正勇设计的一栋洋房进行拍摄工作,他说这座名为“塔宅”(House with Towers)的房子,地面比外头的路面高出许多,不适合把车库建在地面层,于是他灵机一动,建造了地下车库,位置正好在泳池下方,他还在泳池底部设计了个透明玻璃窗,把自然光引进车库。他表示,如何把局限变成优势,是建筑师的一大挑战。
“因为新加坡土地面积有限,加上有很多条规必须遵守,使得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设计。然而,这些限制可以推动建筑师寻求突破,运用创意来解决难题。”
他举日本为例子,当地有许多一流的建筑师,尽管面对自然灾害和人为条规的局限,但他们可以从无到有打造优质建筑。“我们面对的种种限制,并非只会造成阻滞,也可以带来有建设性的成果。我甚至相信,局限越多、条规越严,作品反而会更出位。因此,我对新加坡建筑设计同业的前景感到乐观。”
他曾为新加坡广告人林少芬设计位于武吉知马一代的洋房,苦等了大约一年才获得批文,因为那是山坡,地势太“险要”,当局要经过多轮审核才批准。建筑师本身更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实地观察和测量,从而作出准确的策划。这些苛刻的条件,促使他构思出平时无法想象的设计,他以层层堆叠的形式将房子建在坡地上,再打造多道悬浮的桥梁从居住空间向外延伸到山壁,让人与大自然产生互动。这栋别出心裁的“桥居”(House with Bridges)在2015年获颁新加坡建筑师协会年度最佳住宅设计奖。
意外当上建筑师
每次接到新的设计案子,陈正勇总会提醒自己必须为房子创造独特个性,务必与过去的作品不一样。然而,尽管这些房子外观大不相同,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核心价值始终不变,只要细看就能认出是RT&Q的创作。他以贝多芬的音乐来比喻自家公司的品牌基因:“我是学音乐出身的,每次听贝多芬的乐章,不管是他的第二、第五或第七交响曲,从和弦的运用就能听出是贝多芬的作品。”
不过,他强调,建筑的外在形貌并非一切,内涵才是房子的灵魂。“对建筑师来说,重要的不是房子的卖相,而是建筑的特色,包括比例、结构等,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文价值,也是评估一座建筑优劣的基本元素,不管那是巴洛克、文艺复兴时期、现代主义或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道理都一样。”
其实,陈正勇当年的志愿不是当建筑师,而是钢琴演奏家。中学毕业后,他到美国耶鲁大学修读音乐,谁知竟然弄伤了手指。“我的手掌不大,伸展手指弹相对复杂的G小调或B小调合弦时是有些难度。在美国念了一年音乐之后,右手无名指就因为练琴过度而受伤了。”
他继续“负伤”修读音乐,可他知道自己无法当钢琴演奏家了,于是决定同时主修建筑。因为父亲是画家和雕塑家,他从小就擅长绘画,转跑道念建筑很快就上手。他说:“现在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钢琴家,乐坛的竞争比建筑设计业激烈许多。我是意外当上建筑师的,作为一位“幸存者”(survivor),我在大学里格外用功,后来以双主修毕业,跟着到美国普林顿斯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英美建筑风格大不同
我问陈正勇,谁是他最欣赏的音乐家,答案是巴哈。“懂得欣赏音乐,对建筑师来说是很大的优势。巴哈的音乐就像建筑,经常引起辩论,有人觉得沉重,有人认为悦耳;有人说他的音符充满欢愉,有人则说忧郁;有人说容易表现,但演奏起来其实并不容易。他的音乐跨越了整个艺术创作的光谱,当中涉及很强的纪律,即便是悲伤的乐章,听起来却毫不沉闷。”
他的女儿今年13岁,遗传了父亲对音乐的敏感。小妮子同时学钢琴和小提琴,也热爱歌唱,长大后想当歌剧演唱家呢。
新加坡的杰出建筑师当中,不少是毕业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陈正勇则是留美的建筑硕士。我问他,英美的学术理念对建筑师带来怎样的影响,他说:“如果真要做比较,我想从建筑联盟学院毕业的建筑师比较有冒险精神,也比较敢于破旧立新,Zaha Hadid就是好例子。美国的建筑师倾向于秉持建筑的基础, 两者各有优胜之处,只是方向稍有不同,双方起着互补作用。”
谈到在美国的学习经验,他自觉非常幸运,遇到许多良师,包括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麦克格拉夫斯(Michael Graves)——圣淘沙名胜世界的设计师,从他们身上学会了规划和纪律的重要,让他获益良多。
考获硕士学位后,他留在当地工作四年,跟着在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执教三年,也就是在那里认识了到美国为儿子寻找学校的新加坡建筑师郭子光。他在1996年来新加坡,在一家建筑事务所工作,后来与郭子光重新联系,两人决定联手创设RT&Q,共同担任建筑师和总监职务。
7点钟看员工电邮
在2016年尾声获得代表新加坡设计界最高荣誉的大奖,陈正勇在2017年的愿景是加倍努力工作。他指出,得奖是他设计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一个跳板,给他和公司一个机会,争取更多进步的空间。
“建筑设计就像钢琴演奏,哪怕你弹了十次完美的乐章,只要有一次弹坏了,人们记住的总是失败的那一次。这也很像撑杆跳,创造记录后,如果下回无法跳得更高,自己会觉得泄气。”
知名广告人林少分的洋房“桥居”,由陈正勇操刀,获得2015年建筑师协会年度最佳住宅设计奖。
他永远把工作纪律放在第一位,规定公司同事每天傍晚7点之前必须发送电邮给他,报告当天的工作。“我这么做是要提升团队的工作进度,如果我发现有个同时事花一整天的时间来设计一间浴室,我会提醒他赶快设计其他环节,不要停留在某一个点太久。我希望人人都能做好本分,这对小公司来说尤其重要。另外,我要员工在7点钟之前把该做的工作做好,然后回家享受人生,而不是加班到凌晨2点,那根本没有工作效率可言。”
他正在规划一个本地的住宅设计工作,风格与RT&Q一贯的设计大不相同。他说:“屋主说方方正正的直线型建筑结构他见多了,要我做不一样的尝试,最好能来点曲线。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椭圆形的房子,这是我的新尝试,迫不及待希望可以快点动工。”
必须不断求变,不能原地踏步,这是他的座右铭。在这个情人节的月份,他没有忘记向太太致谢。他俩相识于微时,她是他妹妹的同学,多年后两人的罗马重遇,结下了夫妻缘分。在银行任职的陈太太,20年来一直是他的灵感泉源,引导走向更辽阔的创作天地,生活中的大小事情都由她悉心打点,让他可以专心投注建筑设计事业。
陈正勇的工作原则
• 相信直觉——有时想得越多、规划越周详,成绩越普通。偶尔当个“坏孩子”,凭直觉进行设计,反而可以创造火花。
• 善于聆听——除了爱听音乐之外,我也爱看足球赛。球队教练必须懂得解读球员的心理,才能引导他们何时要靠团队合作、何时可以自行出位。作为公司领导者之一,我会聆听团队的心声,这才是新时代的老板。
• 找到平衡——7点钟下班,享受人生,然后明天继续奋斗。对建筑充满热忱是好事,但不该成为工作狂。
Also read:
Meet the man behind The Summerhouse, latest restaurant venture housed in colonial bungalow / 黑白·王汉平
Director of real estate firm Stephanie Lee gives an old clan house a fresh new look /传承·李冠如
How Wee Teng Wen transformed 121-year-old heritage building to new The Warehouse Hotel / 改变·黄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