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艺术家KAWS-Brian Donnelly的“Kaws : Holiday”第七站巡展不久前在新加坡落幕,全长42米的KAWS Companion(同伴)充气装置艺术是巡回展自2018年开跑以来体积最大的。策展团队由香港著名创意工作室AllRightsReserved (以下简称ARR)主理人SK Lam 领军。
访问在展览开放公众参观前两天在滨海湾浮动舞台现场进行。当日下午天气非常炎热,SK顶着艳阳监督进度后回到冷气房接受访问,一身黑色简约打扮的他说话轻声细语从容不迫,有别一般港人抑扬顿挫快人快语。被问及是否会突破技术极限,未来积极越做越大,他说:“大并不是我们的目标。”

进击的艺术 时代的脚步
摊开这几年来ARR的事业轴线,诚如他所言,大的确不是他的目标,广才是。ARR事业触角无极限向横伸展,2020年他打破框架首度与苏富比合作“Contemporary Showcase: MEET AllRightsReserved”网上慈善拍卖,资助因疫情受影响的家庭。他邀来合作已久的丹麦艺术家Florentijn Hofman、美国艺术家KAWS、英国艺术家James Jarvis以及日本艺术家花井佑介等共襄盛举,成为公司的新里程碑。
当今NFT(非同质化代币Non-Fungible Token)加密艺术正夯,ARR最新杰作是交易平台Fwen Club的成立,主要接轨NFT与收藏家,除了设立官方网站与社交媒体,亦推出手机应用程序,买家只要开启程序扫描即可获得相关资讯。打响知名度的是与香港歌手张敬轩联手打造首个结合红馆演唱会体验的慈善NFT拍卖作品。
Fwen Club趁胜追击,早前Netflix原创剧《鱿鱼游戏》轰动全球,公司看准时机和商机,快狠准拿下全球代理权,宣布推出456个限量版NFT木头娃娃。“我们还不是很成熟的平台,到目前为止也只做了几个项目而已。Fwen Club成立后短时间内就拥有一万多个会员,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默默地耕耘,原则是尽力把本分做好。很多人以为做好本分很容易,其实很难的,但如果本分做好了机会就会接踵而来。”
观看的艺术 互动的精彩
公共艺术装置不限于观看性,同时也着重与公众的互动,SK曾为香港公众艺术发展写下重要的一页。当年修读摄影与多媒体的SK从澳洲毕业回港后,因缘际会加入著名创意杂志《idN》,重塑内容走向与制定新的行销方向。他在2003年离开杂志社后自组创意工作室ARR,策划了多项大型公众艺术,打响知名度,当中包括吸引800万观看人次的Florentijn Hofman大黄鸭;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于香港首个波点南瓜公共艺术装置;多啦A梦诞生前100年祭,以及快闪方式出现在各地的熊猫展等。
“这些年来我做了很多事,有不少甚至影响了业界引起很多人跟风,在某个程度上我是不太介意的,业界百花齐放做出更高素质的作品以建立更好的世界是好事;我们处于一个永远都不完美的状态,用心做事然后把事情做好即可。对于想这些,我倒是比较简单和天真,不管世界多复杂多变,性格和inner child是不会改变的。”
近年来讨论度最高的要属ARR与美国艺术家KAWS-Brian Donnelly合作的“KAWS:Holiday”巡展,一次又一次打破框架,制造话题,当中又以把KAWS 太空造型的公仔送上外太空为最。这一次新加坡巡展,难得他与KAWS-Brian Donnelly一起出席,不免俗请他谈谈这段超过20年的情谊。他失笑说:“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冷静,其实他比我更冷静;他做事谨慎小心,很少出错,我做事大胆常出错。他是一很讲究公平的人也很有同理心。”
策展人的责任 艺术商业的平衡
策展人作为艺术家与大众的桥梁,是手握决定权的关键存在。如何选择合作的艺术家?他说:“年轻时当然会仰慕有名气的艺术家,但是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对方多厉害、多有名气已经不重要了,价值观和理念是否一致更重要。”他认为,艺术家得有启发性、影响力才能够为观众带来不同的观点。
社交媒体风靡全世界,不仅改变生活形态,也改变了人们鉴赏艺术的习惯,对艺术界带来不少冲击,身为公众艺术策展人的他首当其冲。不过他试着换个角度看待。“站在艺术界来看,好处是即便你不是亿万富翁,还是能够enjoy不同的艺术和创作。若在100年前,你想看门都进不了,是不是?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进步。从商业观点来看,好处是可以让很多人去认识更多原本不认识的人,而这些大多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当然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但我认为这是附带条件,世上无完美。”

又,在网络催谷之下,收藏品市场兴起,艺术展与限量商品似乎密不可分,开展前收藏家已蠢蠢欲动,开售当下即被抢购一空。当年,SK在大黄鸭展览后有感盗版猖獗,在2015年成立电商平台DDT Store,专售官方授权产品。访问当下忍不住问他对于艺术商业化的看法。他反问:“现在什么不商业化?有没有艺术家的作品不用钱?艺术家不用吃饭吗?很多艺术家很讨厌钱,这是很old school的想法,商业化并不是负面的想法。这些年来我也不断地教育艺术家把自己做的事,做得更好更有价值。”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默默地耕耘,原则是尽力把本分做好。很多人以为做好本分很容易,其实很难的,但如果本分做好了机会就会接踵而来。这么多年,我们虽然尝试过不同的呈现方式,但基本还是创作,我们在乎的是如何把创作和文化价值做连接。对我来说,不管科技如何发达,文化和生活是跑不掉的。即使观众年轻化口味变了,基本因素是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