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时分,穿过一条小路,来到位于达士敦山老街区的陈家毅建筑事务所。车水马龙喧嚣声渐行渐远,时间也仿佛放慢了脚步,白色老店屋在绿荫映衬下,散发着静谧致雅的气息。位置闹中取静,与繁忙城市维持着刚好的距离,达士敦山也是陈家毅在新加坡最喜欢的角落之一,在此处扎根了近20年。
既是顶尖建筑师,也是儒雅的文人作家,与陈家毅一席话,不难发现,成功绝非偶然。充满热情,兼具建筑师的严谨科学思维、艺术家的美学天赋,更重要的是,怀揣着对人文的关怀,以及对大自然的尊重,让陈家毅的建筑作品不仅是钢骨水泥,更添了内敛温度。 从文字走入建筑 陈家毅早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念建筑系,1984年毕业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
90年代初,在伦敦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随后在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设立据点。 2000年他落叶归根,回到本地扩展事业,作品包括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纪伊国屋书店、面包物语总部大楼和植物园格洛扩展地绿园等,为新加坡城市增添别样的风景。
每个建筑作品都像书写一本长篇小说,需要时间和耐心堆砌,快则三到四年,慢则五到六年。
今年7月,67岁的他迎来事业的另一个高峰,获得第15届总统设计奖之年度设计师奖。“工作多年,我一直都往前看,很少回顾作品,因为当你在处理一个新设计案时,总有不同发现,对我而言,那永远是最具吸引力的东西。获奖给了我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历程,回忆与人的相遇,以及所做过的事。” 对建筑的热情,要从写作说起。
陈家毅常被外界称为“诗人建筑师”,文字造诣深厚,常于报章刊物发表文章,推出多本著作,如《城市磁场》和《思慕的城》等。 他16岁就开始写作,投稿到文学刊物,享受文字带来的满足乐趣。文字和建筑看似截然不同的媒介,对他来说却有着共通之处,无论写文章或造房子,都希望做到言之有物,“最重要的是你内心的那一把尺,有没有做到自我突破?” 写作过程也让他学会观察、沉淀、反刍,从而衍生出新的想法。这种思维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每个设计案都经历细致入微的挖掘和思考,了解外在和内在因素,从中汲取灵感,勾勒建筑雏形。 对他来说,每个建筑作品都像书写一本长篇小说,需要时间和耐心堆砌,快则三到四年,慢则五到六年。一笔一划,一砖一瓦,从文字的抽象世界到建筑的具体实现,为人们构筑起一个美好的空间。

原创性的诞生
原创性是陈家毅多年来秉持的设计理念。在当今艺术设计文化越来越同类化的时代,如何坚守原创性? 陈家毅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对老房子的眷恋,或许与童年时代成长于南洋式老房子有关。新加坡风土 文化也对他的建筑思考带来重要影响。“好建筑需要与地理环境配合,气候因素尤其重要。许多年轻设计师,包括我在内,年轻时过于注重建筑的造型,但随着我越深入这份职业,越发认识到无形的因素才是主导。”
他举例,本地传统建筑物的五脚基,可遮阳挡风避雨,蕴含许多前人的智慧,解决气候问题带来的生活困扰。“一些本地老房子的大屋顶设计,与天花板之间形成中空的三角形空间,其实是用于通风,当屋瓦承受猛烈日晒时,有一个隔热层,能保持屋内凉爽。”
陈家毅重新诠释传统建筑智慧,将之运用到现代住宅设计中。“我在设计一些本地住宅时,会在水泥屋顶添加一个隔层结构,像一个开敞的鳄鱼口,起到引风入室的作用。也试过使用来自土耳其东部的火山岩作为隔层,其质地极轻盈,密度疏松,有很多小孔,有助通风散热。”他打趣笑说:“这样的设计就像为房子戴了一顶挡阳的帽子。” 设计从来不只是追求美,也要充分考虑到生活机能。“
作为建筑师,原创性是自己心里的那把尺。很多时候人们看到一栋建筑物,赞美之余并不一定知道它是否具有原创性,只有创作者自知。我以传统建筑为灵感,结合新材料和处理方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原创性,为我们新加坡的房屋注入新的诠释方式。”
好建筑需要与地理环境配合,气候因素尤其重要。许多年轻设计师,包括我在内,年轻时过于注重建筑的造型,但随着我越深入这份职业,越发认识到无形的因素才是主导。
保留历史脉络
问起事业生涯中,最令他自豪的项目,陈家毅提到了格洛扩展地绿园。位于新加坡植物园,格洛扩展地绿园占地9公顷,伫立着两栋殖民时期老洋房——5号的雅柏拉(Atbara)与7号的英华哲瑞(Inverturret),1898年由当时年仅28岁的英国建筑师毕威尔(R A J Bidwell)设计。
展开修缮重建工程前,陈家毅和团队做了大量功课,深入国家档案馆挖掘历史资料,以了解老建筑的原貌。“毕威尔大概是受到18、19世纪建筑师的设计影响,呈现较为经典的建筑处理手法。巧的是我曾在英国生活多年,也在意大利学习过,故此完全能理解他的创作思路。” 他举例,洋房的主要寝室设在二楼,底楼则是厨房和帮佣活动空间,此设计概念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居住习惯和房屋格局,被称为贵族楼层(Piano nobile)。
翻阅历史资料,他也发现70年代法国大使馆接手洋房后,做了许多改造。陈家毅还原了毕威尔当年大量使用仿歌德式五瓣拱门(Cinquefoil)的装饰外观,这些拱门营造出一种电影画面般的景深视觉效果,犹如画框,把户外风景框成一幅幅优美诗意的生活画。
工程项目要求之一,是增设一家新餐厅,“新来客”如何与历史建筑保持和谐关系,陈家毅也做了深入思考。“原有的两栋洋房就像牛郎织女,隔着一棵相思树,彼此仿佛在含情脉脉对视,我们不能去设置任何东西,破坏它们之间完美的关系。”他选择把餐厅设在距离洋房稍远处的山坡中央位置,“考虑到它是新来者,应有辈份之分,而这份尊重是不言而喻的。”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中,如何让现代建筑“新生于旧”,保护本土历史文化的脉络,陈家毅团队通过格洛扩展地提供了理想的答案,也在2022年历史建筑修复保育工程奖中,荣获“历史建筑保育奖(卓越)” 以及2023年度新加坡建筑师协会颁发的特别奖和年度设计奖。

海外精彩足迹
这些年来,陈家毅也在海外华人圈留下精彩足迹,亮点作品包括在中国的长城脚下的公社。此项目于2002年展开,当时邀请了12名亚洲杰出建筑师,如隈研吾、张永和和坂茂等,设计一系列当代建筑艺术作品。他的设计项目名为“双兄弟”,灵感来自北京传统四合院,打破原来的封闭格局,将四合院‘分拆’成两个 L形结构,分为主楼和附楼,诠释现代生活方式。主楼设有卧室和浴室等,附楼则是活动功能空间,他也特别保留了场地原有的山楂树,和室外自然风景形成连贯性。
2010年打造的上海世博新加坡馆,为他打开在中国的知名度。后来完成的滁州嘉美集团总部,大楼内还设立有陶艺馆,名艺术家徐永旭的作品与工作的空间相得益彰。近年在中国的发展也进一步深化,为全球领先的物流与投资公司普洛斯一连设计了三个项目:融合建筑和雕塑手法的“北京环普国际科创园”、以创新设计活化老工业区的“环普·苏桐产业园”,以及注入餐饮工业新一代综合体概念的深圳 “The Cube”。
另在台北的住宅项目——忠泰绎,也以含蓄的方式处理当地老区问题。“它位于台北松山火车站对面,所处位置是一个较老化的区域。我们俯瞰整个台北地形时,发现城市规划呈现格子状布局,因此在建筑立面也融入格子设计,用白色折叠缎带的设计概念,环绕了整个立面,向台北城市致意。”
人永远活到老学到老,我以必恭毕敬的态度对待这片土地,也告诉其他人,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东西,无论做什么,都不能破坏水源。
目前在忙着处理的项目,是在土耳其东部城市凡城打造的湖宴厅。此综合发展项目涵盖了酒店、别墅和多功能活动空间等。凡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公元前900年曾是乌拉尔图王朝的首都,随后又经历了亚美尼亚王朝。在设计之前,他与团队也深入考察其历史背景,以确保建筑与地方自然文化完美融合。“我们希望能带动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关注度,因为它有点被大家遗忘了。”
湖宴厅建筑面朝湖泊,后方有一个古老果园,种植杏树、苹果树和核桃树等,每年都茂盛地开花结果,原来也蕴含了前人的智慧。“那里群山环绕,约3000年前古人就挖好的水渠、建石墙,待春天山上雪融后,把水引入果园作为灌溉用途。”
他赞叹古文明的精妙,“人永远活到老学到老,我以必恭毕敬的态度对待这片土地,也告诉其他人,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些东西,无论做什么,都不能破坏水源。”
与天地合一
对于未来建筑作品的追求,陈家毅说:“建筑是一个人造物,但我越来越希望它能若隐若现,而不是一个标榜着‘你来看我’的存在,多年后与大自然相融,或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我想我的贡献是成为拼图的其中一块。” 工作赋予他的满足感,其实很简单。“看到人们去格洛扩展地,看到大家如何运用这个空间,一起野餐,拍毕业照,或新娘满头汗提着婚纱,我都觉得很感动,这代表人们认同那个地方,这给予我的满足感大于一切。”
多年来,陈家毅写过无数文章,但不曾写过自己的作品,他说好与不好,应该留给后世评定,写文章主要希望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个城市怎么样算是好城市?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设计?我希望与读者分享,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当我们的社会群能一同去欣赏一样东西时,无形中就会提升整体的鉴赏水准。”
来到人生现阶段,他对生活的追求是“无求”。“工作对我而言,不像工作,正如现在的访问,我也不觉得是个苦差,我享受每一分钟。与同事相处亦如是,每一次的交流、思考、改进,我把它当创作过程,有起起落落,你其实不需要太费力,只要持续发掘,可能在游泳时想想,睡前想想,一切自会水到渠成。”
美术指导 Eric Choon
摄影 Lawrence Teo
造型 Angela Chu
梳化 Beno 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