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刘太格是在一张空白画布挥洒创意的画家,那么陈正勇就是负责为这块画布添加细节的能者,缺一不可。他们以时间一笔一划地为新加坡绘上靓丽的天际线,让新加坡在保有独特文化建筑的同时,展现独树一帜的摩登城市美学。
刘太格 / 城市规划之父
城市如同一幅画布,而建筑设计师既是艺术家也是魔法师。他们通过精心的实践与美学计算,结合当地的风土与文化,一笔一划勾勒出独特的城市面貌。刘太格既是城市规划师也是建筑设计师,曾在政府部门任职23年,期间担任建屋发展局局长、市区重建局局长及城市总规划师等要职, 并于2015年获颁国庆殊功勋章。
刘太格于1992年离开公职,加入新加坡雅诗柏设计事务所 (RSP),走出小红点,为全球各大城市,包括中国50个县市规划担任顾问,成就事业另一个高潮。他在新加坡有不少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南洋艺术学院、荣获2009年总统设计奖的亨德申波浪桥、杨秀桃音乐学院等。他也是首位受邀设计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非中国籍建筑师,外观摩登但内部布局借鉴传统院落的破格设计获中国政府赏识,力邀他再度操刀设计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现年86岁的刘太格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刘抗开创南洋派画风,是区域最重要的先驱画家之一。自小,刘太格就生活在笔墨之间,家中常有文人墨客造访,让他对书法产生极大兴趣,即便到现在,他于2017年所创立的墨睿设计事务所内也悬挂多幅出自他手的墨宝;成长环境多少也对他的设计观念造成影响,多年来他始终以“科学脑艺术眼”为座右铭。
刘太格曾负笈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接着前往美国耶鲁大学修读城市规划系硕士班,并于1965年至1969年期间加入知名的贝氏建筑设计事务所,在建筑大师贝聿铭手下工作。他说:“尽管当时我只是个初级职员,但他每隔几个月都会与我讨论和分享建筑理念,这对我日后的观点和设计造成极大影响。”
秉持“好的城市规划能惠及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人”的初衷,刘太格不仅催生了“居者有其屋”计划,也是将新加坡打造成“花园城市”的关键推手。要说如今的新加坡城市面貌正是由他当初的蓝图延展而来也不为过。
他忆述,当初建国总理李光耀和内阁决定建造高层组屋的想法与西方专家想法相左。他每年三顾欧洲交流和勘察,“高层组屋的问题不在于建筑而是居者,西方住宅不曾尝试将不同阶层与种族聚集,我们运用这点作为布局,同时确保建筑零死角以防止犯罪。”
刘太格曾以有趣的“炒饭”理论打造卫星市,确保各市镇民生设施齐全,以住宅为中心放射出去的范围还附有医院、学校、娱乐等,环环相扣的设备无形中大大提升生活的便利性与素质。“组屋对我来说是罕见的城市实验室,让我在实践中不断革新,并且从社会学家的反馈获益良多,包括注入人性化设计,最佳例子是早期组屋长走廊设计被认为缺乏隐私,于是我将走廊分段以提升住户隐私以及打造社区感。”
在职期间,刘太格策划与设计了大约50万套组屋,其中包括卫星市镇、邻里中心、店屋、工厂以及综合体育中心与清真寺。他认为,城市的各种建筑该“摆”在哪都得
仔细盘算,观察入微的他从西洋棋盘获得灵感。
“高密度开发不表示就得牺牲环境,我以棋盘布局,黑格是组屋,白格则分别置入为学校、运动和社区中心,高低错落有致,这是有机的组合,而非死板整齐如工厂。”除了坚持减少破坏,怀抱爱护之心与大自然共生,他也致力于保留历史建筑和遗迹,他举例:“位于市中心的甘榜格南(Kampong Glam)就像个小村庄,当年我极力保留这些地方;现在它已是知名旅游景点;我透过保留遗迹,让高密度发展的环境不显压迫。”
突出城市基因
刘太格不仅思考眼前,也放眼未来;他的深谋远虑促成今日有地房产的发展。“在美国中等收入就能买到一栋洋房,新加坡地狭人稠,独立洋房有限。我担心金字塔顶端的人口外移、人才流失。我担任规划局长时就让团队投入研究,将私人洋房的数量从7%增加到11%。”
他解释,高密度的新加坡依然有独立洋房,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结果。将土地发展最大化会使城市变得死板单调,但从优化角度出发则带来多样性。“为了保持这种多样性,我在樟宜附近保留了两公里的原始海滩,让年轻一代了解我们祖先曾经看到的美丽海滩。”
对刘太格来说,好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文明的象征。纵横东西贯通古今将近一个世纪,他感叹,某些城市规划原则理应被沿用至今,无奈全球化让时下建筑师不断地从杂志中复制流行元素,只关注未来而漠视当下和过去。“如果不了解今日的需求、昨日的精粹又何来谈未来呢?就像语法不会因为时间变化而改变,它可以精炼但不应改变;建筑的意义也一样。”
他认为,每个城市都有独特建筑基因,建筑师不该盲目跟随潮流,得有能力将这些基因融入建筑,才能让城市面貌更丰富。“我的目标不仅是建造一栋标志性建筑;而是打造一个标志性城市;新加坡正是这么一个标志性城市。”
陈正勇 / 勇于破格
在地小人稠的新加坡,如何打造时尚的居家生活对建筑设计师来说是一大挑战。这促使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内绞尽脑汁,将独特性、舒适度和时尚感发挥到最大化。大环境的局限加上严格的政府条规,反而使许多富有特色的独立洋房在大街小巷内开出灿烂的花朵。而让本地建筑设计发光发热的推手之一,就是陈正勇。
陈正勇是当今炙手可热的顶尖建筑设计师之一,他在2016年获颁总统设计奖,成绩斐然。陈正勇出生于马来西亚登嘉楼州,并且在古迹分布密集的槟城成长,自小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长大,让他憧憬成为一位音乐家。
他常打趣称自己为“意外的建筑师”,皆因他在耶鲁大学修读音乐系第二年时右手因过度练琴而受伤,考虑到自己未来将无法实现钢琴家的梦想,对绘画感兴趣的他同时选修了建筑系,最终以音乐系与建筑系双学位毕业;接着考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
陈正勇与刘太格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将主力放在私人洋房。陈正勇毕业后在美国工作七年;2003年与知名建筑设计师郭子光联手创办RT+Q Architects建筑事务所,在新加坡、东南亚各国与印度留下不少傲人“筑迹”,包括本地知名广告人林少芬的洋房。
他说:“建筑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多样性的体现。对建筑师而言,这是一件有趣的事,因为即使是简单的建筑,也能代表多方面的美学,同时影响和解放人们的生活方式,并与环境和谐共存。事实上,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对新加坡的个体住宅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增加了视觉的丰富性,还对环境
产生积极影响。
“我的学术背景多少影响设计理念。以音乐创作为例,作曲家利用12个音符编出不同类型的音乐,如雷鬼、古典、现代和流行音乐等,这个概念亦适用于建筑设计。每栋私人洋房的先天条件都不一样,需要独特的解决方案,因此每个住宅设计都是一次全新的冒险。” 他认为,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它也无法对客户复杂的需求提出方案,建筑设计师得顺应时势,随时适应与调整才能满足客户。
“不要像个建筑师般思考。”陈正勇敢于打破框架,不按牌理出牌,往往有出人意表之作,信手拈来就有从交响曲或奏鸣曲获得灵感,由三个不同大小的立方体构成,并以玻璃桥作为连接的“House In Three Movement”独立洋房;受芦苇草摇曳姿态所启发的“Capers”,是由两座有着灵动曲线的高楼组成。就连他的私人住宅“House of Spice”不仅在外观上打破常规,室内也融入新颖的“可食用地景”概念,打造自给自足的居宅设计,这栋房子荣获2020年新加坡建筑师协会奖项(Singapore Institue of Architects Awards)最佳设计奖。
好建筑带来美好生活
建筑随着大环境进化,经过时间累积而成为时代集体回忆。经过疫情无情洗礼,家的功能被颠覆,空间框架也被打破。受大势所趋,由居者来定义空间的功能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师需要做出的让步。“家庭的概念已默默地进化,我们需要更具灵活性的空间,我们只需设计出漂亮且舒适的空间即可,建筑和空间的魅力能够让居者更快乐。“
“新加坡是观察多样建筑风格的好地方。建筑不断被拆除重建,即使我所住的街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房子被改建或重建。这种独特的凌乱美赋予新加坡与众不同的活力。私人住宅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外观或内部结构,这使得建筑师的工作既充满挑战又充满乐趣。建筑师需要不断地修改和更新自己的想法,以适应这种多样性和共性。”
有趣的是,当代建筑设计师为求便捷,多采用电脑绘图,陈正勇受到大学教授的启发,至今仍坚持手绘草图。“草图是不完整且不完美的,但是它往往提示下一个想法。手绘会引导你新的发现。”
他透露自己每次设计完一个项目,都会为业主画一幅画,作为礼物赠送。画作的风格迥异,或具体或抽象,但画中会巧妙地融入宅中的楼梯、屋顶、游泳池、水景等主要元素,业主可以通过这些元素联想到自己的家。他笑称,最重要的是,每幅画里都会添置一瓶酒,象征着建筑应为人们提供的美好生活。
Editor In Chief: Sylvester Ng
Associate Editor : Dion Tang
Art Director : Chen Jinghua | Eric Choon
Photography: Veronica Tay
Additional photo : Dion Tang
Series Producer: Low Shi Ping
Production House: Pointlineplane Pte Ltd
Technical Director: Lee Fengnian
Executive Producer: Joey Thew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James Zhuang
Camera Assistant: Ng Xuan Bin
Editor: Jacen Chan
Fashion styling: Angela Chu assisted by Tricia Fan
Grooming: Aung Apichai from artistry studios Kevin Murphy &Tom Ford beauty
On Liu Thai Ker: Brunello Cucinelli
On Rene Tan: Brunello Cucinelli, 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