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藏家丰敏德和黄素燕:守护新加坡历史与文化
藏家以独特视角挑选作品,连接艺术与生活。《风华》走进丰敏德和黄素燕的艺术收藏世界,了解夫妻俩如何与作品共鸣,以及收藏背后的动人故事。
文 / Hayley Zhang Yujie /
新加坡的艺术发展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大批先驱画家移居新加坡,受到新环境的启发,在作品中展现本地特色与浓郁的南洋风情。这些画家不仅专注于探索本地独特的艺术风格,还致力于推动对马来亚及东南亚区域的艺术意识。
钟泗宾1971年复合媒材作品“Resting”,他在1970年代后期回归早期风格,聚焦马来西亚和峇厘岛的风土人物。
15年前,本地画家钟泗宾于1956年创作的《乡间小路》(Country Road),以细腻的油画技法捕捉新加坡旧时乡村的温馨景象:妇女顶着食物行走在乡间小路,周围环绕热带树木和房屋。这幅作品成为Fermin与Su-Yen夫妇艺术收藏旅程的起点。两人至今已收藏数百幅展现新加坡人文景观的第一代及第二代画家作品,包括新加坡四大先驱画家刘抗、陈宗瑞、钟泗宾和陈文希的著作。
“本地第一代和第二代画家的作品承载着这座城市从殖民地走向现代化的深厚历史与文化故事。我们尤为珍视这些艺术创作中的文化根基与历史记忆,它们不仅记录新加坡早期发展的风貌,更生动再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映射出新加坡的演变历程。”
Su-Yen Wong与Fermin Diez
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标准因藏家的偏好而异:有些人注重作品的美学造诣,另一些则更看重投资回报。对两人而言,收藏的核心在于作品的历史意义与情感共鸣。“每一件作品都得触动我们,并与我们的收藏方向一致——呈现新加坡的文化风貌。我们一直对不同艺术家以多样化视角诠释相同场景(如新加坡河、牛车水或甘榜等)充满好奇。”
Fermin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经验,同时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的兼职教授;Su-Yen则是新加坡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的董事兼专业演讲人。作为夫妻档收藏家,他们在收藏中展现默契与尊重,从不争夺话语权,而是重视对方的独特见解。每当意见不一时,两人会耐心沟通,深入探讨,确保每一件作品不仅能为收藏增添价值,还能体现彼此的共同审美,最终在达成共识后做出决定。
夫妻俩近期入手的作品是刘抗于1967年创作的油画 《气球摊贩》(Balloon Seller),画中描绘一位在路边卖气球的摊贩,人物形象鲜明,充分展现新加坡多元文化的风貌。“想要了解当下就不能忽视过去。历史通过文献和遗物代代相传,艺术品让我们与新加坡的历史紧密相连。从1930年代至1980年代,这些作品不仅塑造人们对新加坡的认知,更让我们从中汲取教训与启发。它提醒我们,追溯根源和展望未来同样重要,唯有如此,才能让文化的精髓被传承、接纳和理解。”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举办水彩画家林清河的特展时,向夫妻俩借了几幅藏品,其中对两人意义深远的画作是一幅创作于1950到60年代的立轴式水彩作品《新加坡河船只》(Boats by the Waterfront)。他们2015年在香港佳士得拍下,并创下该画家最高拍卖纪录。“林清河是新加坡水彩画会的创始人之一,对新加坡水彩画的发展扮演重要角色,影响了如王金成和吴承惠等艺术家。在这幅作品中,他尝试用水彩重现中国水墨卷轴的“韵味” 。这一手法相当罕见,因为对于一位户外水彩画家来说,立轴式绘画极具挑战性。”
钟泗宾1974年水墨水彩画“Kampong Life”,他在1970年代愈加关注画作如何反映画家自身的情感与意态,结合水墨传统与本土文化, 创作具有南洋物质文化特征的“南洋卷轴”。
当前,新加坡艺术正处发展阶段,仍具提升认知度和扩大影响力的空间。两位收藏家认为,数字平台、互动展览和教育项目能帮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本地的艺术遗产,而诸如虚拟导览等数字工具,也可突破地域和社会经济的限制,让全球观众更容易探索新加坡的艺术藏品。他们强调,新加坡先驱艺术家的作品不仅蕴含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更值得获更多人关注与赏识。“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作品,并将其传承给后代。尽管我们只能保存几十年,但其独一无二的价值将跨越数百年,成为未来世代了解新加坡文化的重要桥梁。”
摄影 Lawrence Teo
美术指导 Eric Choon
造型 Dolphin Yeo
化妆 Aiyi Zhou using Gucci beauty
发型 Ann Lin@Athens Salon
地点 Artcommune
时尚 (On Su-Yen) 棉丝技术面料夹克和配套裤/Loro Piana; (On Fermin) 羊绒夹克/Brunello Cucin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