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锐安: 艺术,不是奢侈品
去年刚荣获国家艺术理事会年度青年艺术家奖的何锐安说:“艺术不该是让人承受不起的东西。”看他如何以独特的演讲表演形式创造属于自己的风格,透过艺术来探讨当下时局。
文 / 李嫥 /
去年刚获颁年度青年艺术家奖的何锐安(Ho RuiAn)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兼艺术家。他的作品跨越多种领域,包括当代艺术、电影、表演、写作和理论,而且间中还非常活跃于研究工作。双修艺术与人类学的他,作品多以自己的研究结果作为基础,题材经常涉及当下政治环境与体制的观察和审视。在五花八门的艺术形态之中,何锐安成功地找到自己的节奏,发展出一套比较抽象、鲜为人知的呈现形式——演说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
何锐安时常从当代政治和社会局势中得到创作灵感,也对所谓“影像的政治功能“十分感兴趣。他自认深受德国已故艺术家兼电影人Harun Farocki的影响。Farocki擅长以视频影像艺术探索政治、科技和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当代影像艺术领域中影响力巨大。对何锐安而言, Farocki的作品对于时局做出精准而富有前瞻性的审视与评论,即便几十年后依然贴切,也适用于当下。他说:“我在创作时,经常参考Farocki 的作品,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我的作品经常探讨社会经济现象(socioeconomic phenomena)。这当中涵盖较抽象的、不易观察到的状况,例如经济危机。我以演说作为艺术表演形式,对于这些社会经济现象做出论证,并将它们‘反馈’给社会。”图像是何锐安作品中主要的元素之一。他从历史档案搜集影像再配以当代视觉文化元素,试图为一般人认为严肃或事不关己的课题注入美感及感性的一面。
何锐安的灵感来源之一,是20世纪初,默片时代的“辩士”(即在默片播放同时,替电影提供旁白、为观众解说剧情的专业人员;日本也称“活动辩士”)。在无声电影的时代,这些辩士丝丝入扣的现场解说往往也延伸为一种表演形式,日本至今仍存在几位会定期表演的著名辩士。如此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也让不少剧场工作者注意到何锐安。
聚酰胺纤维运动夹克、配套裤子和麂皮运动鞋/Hugo Boss。
2022年初,何锐安的演讲表演作品《经济·人民·路线》(The Economy Enters the People)在曼谷城市艺廊展出,获得相当大的回响。“我在2017年开始研究‘经济’这个题材。我当时想,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深受‘经济概念’影响,然而对于经济这门深奥的课题,除了经济学家以外,似乎没几个人真正摸得着边。”
他以1990年代,中国政府希望效仿所谓的“新加坡经济模式”,特聘经济学家来拟定改革开放政策的情景作为作品背景,探讨“经济”的实际可行性,以及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等课题。“就影像装置的角度而言,《经济·人民·路线》可以说是我迄今最具雄心的作品。整个装置的规模非常庞大,得找齐匠师、技术人员、监督人员等,加上必须克服物流难题,才足以完整地将我心目中的概念化为现实,挑战重重。
”除了曼谷,该作品至今已于柏林、维也纳、首尔和新加坡发表过。何锐安喜欢观察人们在接触艺术时所产生的临场反应。让他惊讶的是,即便在文化与社会背景截然不同的城市里,《经济·人民·路线》都能得到当地观众的共鸣。
身为本地年轻得奖艺术家,何锐安对于如何将艺术传承给下一代的课题,有何见解?“首先,我们认为大家应该排除‘艺术是可以透过教导来学习’的观念。因为这样的思维,经常意味着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阶级分化。”与其想着如何进行艺术教育,何锐安更希望大家能多鼓励孩子们有艺术思维,例如培养他们以开放和好奇的心态面对周遭的世界。
他认为,艺术绝不该是让人承受不起的东西;更不能被视为一种等待人类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才可以拥有的“奢侈品”。多带小朋友走入艺术空间,尽早将艺术作为体验世界、经历生活的重要一环,非常重要。
何锐安的梦想是希望透过艺术想象更好的未来,让每个人都能体验艺术的美好。“我正在为下一部作品进行研究工作。该系列将探讨中国大陆和香港之间的工业发展史,重点将在于纺织业。”他说,研究成果将以影像形式发表,预计明年初能与大家分享。
美指:Chen Jinghua
摄影:Lawrence Teo
造型:Dolphin Yeo
化妆:Amy Chow using M.A.C. Cosm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