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与慈善家卓夕琇 携手让在地文化“活”起来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正迎来一次大升级,久违的慈善晚宴也将在今年8月回归。馆长曾美君(Chung May Khuen)与晚宴推手卓夕琇(Amanda Toh-Steckler)畅谈这场革新历程如何以更共融的方式,重塑观展体验。

amanda toh steckler, chung May Khuen, museum , gala , art and culture
Credit: ICON Singapore
Share this article

坐落于史丹福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所处的古迹建筑于1887年建造,距上一次大规模修缮已有18年。随着时间流逝,建筑逐渐老化,博物馆在2023年底启动为期三年的修复和翻新工程。

这次翻新不仅是对硬体的维护,更是展览理念的革新。随着玻璃圆楼(Glass Rotunda)重新开放,全新展览陆续登场,博物馆引入创新的多感官体验与互动科技,强化当代叙事与公众参与感,让文化历史更贴近现实生活。此外,博物馆还首设无障碍游乐场,进一步拓展包容性空间。

让过去拥抱未来

博物馆将以怎样的焕新面貌示人,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曾美君说:“国家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文化机构,我们希望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成为一个激发同理心、促进交流与包容的平台。”

作为国家的旗舰博物馆,曾美君希望博物馆能担起历史的守护者角色,搭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历史在观众眼前“活”起来。为此,博物馆发起“Collecting Contemporary Singapore”计划,通过征集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藏品,持续丰富常设展的内容,让观众在展览中看到自己与时代的映照,紧贴当代语境。

玻璃圆楼这一标志性区域也将在今年8月焕新登场,呈现以“海洋”为主题的多感官体验展览,配备了RFID手环等互动装置,给观众带来更贴近的、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而全新推出的特展《潮涌狮城:从开埠小港到环球都会》(Once Upon a Tide)已于5月正式登场,将在新加坡历史馆于11月闭馆整修期间,作为主要展览带领观众回溯新加坡从贸易据点发展为全球枢纽的历史轨迹。

在翻新后的博物馆中,曾美君最钟爱的部分是二楼的玻璃走道。“从这里,访客可以近距离欣赏博物馆标志性圆顶的建筑细节,这在过去是难以实现的。建造这条玻璃走道本身就是一项工程壮举,动员来自四个国家的工程师,历时一年多才完成。”

对她而言,这条玻璃走道也象征着新与旧的连接,体现博物馆始终秉持的理念:“我们不断大胆创新,推动创新,致力于让历史更贴近人心,让内容更具吸引力,兼容传统与当代,展现开放与包容的精神。”

amanda toh steckler, chung May Khuen, museum , gala , art and culture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

Credit: ICON Singapore

更具包容性的博物馆

慈善企业家卓夕琇自2018年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后, 便通过长期支持的Magical Bridge Foundation,在本地推动无障碍游乐场的建设。在建成忆恩学校、新光学校和淡滨尼太阳广场的游乐场项目后,卓夕琇也通过基金会,支持在国家博物馆打造一座全新的无障碍游乐场,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开放。 该游乐场以博物馆外的百年榕树为核心区域,别具 意义。在自然环境中,设有秋千和滑梯等设施,而设计灵感来自博物馆的重量级馆藏——新加坡开埠后首任驻扎官威廉·法夸尔的自然史画集(William Farquhar Collection of Natural History Drawings)。

卓夕琇回忆道:“我们在2019年首次与馆方接洽,当时他们想建一个游乐场。我们提出包容性设计概念后,他们非常感兴趣。毕竟,若能让不同年龄层和行动能力的人一起玩,岂不是更具意义?”

这座游乐场的独特之处在于,整个动线都采用无障碍设计。由于榕树下的地形不平坦,工程难度非常高,团队提前做了大量设计研究。卓夕琇指出,很多人只关注游乐场本身是否无障碍,“但我们更进一步地考虑到,从你下车的那一刻起, 每一步都应是无障碍的。因为有时候你要推的重量,患者加上轮椅可能重达100公斤,每个细节、每个阶梯的高度和坡度,都经过专业评估设计。”

卓夕琇曾在生日时,捐赠建立一个树屋主题的游乐场,以她一对儿女的名字命名“Angeline & Billy Clubhouse Tree Deck”。“从那时起,许多人来问我们,是否能再造一个这样的游乐场。许多有特殊需要孩子的家长,愿意驱车数小时,只为带孩子去那里玩,因为他们实在难以找到一个能自由玩耍的地方。”

她认为,在各类慈善项目中,鲜有人关注那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她相信这座游乐场不仅能带给特殊需求儿童欢乐,也让普通孩子学会同理心。“当你看到孩子脸上的笑容时,你会觉得这一切都值得。我们也希望它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所用,祖父母可以在树下坐着,看孙子们荡秋千。”

博物馆还设立“Reunion友善长者空间,为乐龄人士提供无障碍设施。曾美君分享道:“有一位照护者曾含泪告诉我们,她的丈夫患有失智症,但在参与Reunion的活动时,仿佛回到了患病前那个开朗健谈的人。她说博物馆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比医疗机构更能让丈夫敞开心扉。”

这些温暖的真实反馈,进一步增强团队的信心。“这证明了我们在以有意义的方式实现我们的使命,拓展了我们对人民博物馆应有样貌的理解。未来几年,我希望能继续展现国家的集体经验与价值观,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平台,让访客能思考他们希望看到的新加坡未来。”

慈善企业家兼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慈善晚宴推手卓夕琇(Amanda Toh-Steckler)。

Credit: ICON Singapore

共襄盛举的晚宴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将于今年8月15日举办一场盛大的慈善晚宴。曾美君认为,这不仅是 一场筹款活动,更是推动公众长期参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契机。

卓夕琇是博物馆的重要赞助人,也是这次晚宴活动的大使。“ 这是我非常珍视的责任,因为我真 心希望保留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已故的丈夫。”

她与丈夫Vincent Wayne Steckler共同致力于慈善事业,设立Steckler Charitable Fund基金,支持Magical Bridge Foundation将户外游乐空间带到新加坡。不幸的是,Vincent于2021年因一场公路意外离世。“丈夫生前是个艺术爱好者,我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学会欣赏艺术,透过历史了解过去与现在。我希望延续他的精神,传承他对文化与历史的热爱。”

此次晚宴以”Fragments of the Sea“为主题,融入海洋与水的意象,呼应博物馆为庆祝新加坡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的全新装置展览”Singapore Odyssea”,并将于博物馆二楼中庭区举行。“这场晚宴的宾客人数仅限约100位,我认为它 特别的意义在于庆祝新加坡60周年,庆祝我们的国家 文化遗产,也庆祝博物馆的焕然一新。”

卓夕琇参加过很多慈善晚宴,为这次的博物馆晚宴提供不少好点子,“比如怎么卖座位,怎么争取更多拍卖品。我也捐出两枚限量腕表作为拍品,其中一枚是必须拥有一辆限量跑车才能购买的稀有腕表。”

她认为晚宴的亮点,除了拍卖会,还在于它的稀有性。“这是自2015年以来国家博物馆首次再次举办筹款晚宴,博物馆并不常举办这种筹款活动。”

卓夕琇指出,由于修复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藏品的保存与展览策划同样涉及巨大成本。“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晚宴弥补部分资金缺口,也为未来引进更多艺术家与展览创造条件。”

曾美君指出,晚宴所筹得的资金将用于推动博物馆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包容性和创新性项目上的持续投入。例如,专为年长者打造的Reunion空间,便是在慈善机构连氏基金会(Lien Foundation)与RSP雅诗柏设计事务所的支持下设立,旨在鼓励乐龄人士更有意义地参与展览。

“所得筹款不仅用在实体空间的建设,也将用于支持博物馆的研究计划、社区外展项目与文物征集工作,协助我们更全面、多角度地讲述新加坡的故事。”

摄影 Frenchescar Lim 
美术指导Eric Choon 
造型 Angela Chu 
妆发 Aung Apichai using Guerlain | Kevin Murphy | Tuft
时尚 (On Amanda Toh-Steckler) Bottega Veneta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