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庆典的焦点之一,是本地年轻钢琴家李楚人在升高七米的舞台上演奏国庆主题曲“Here We Are”。这首歌曲由林宇与卓可荣联合创作,经李楚人改编成古典版,现场演绎气势磅礴。她演奏时生动的表情与肢体动作,也让人印象深刻。
李楚人五岁学琴,毕业于杨秀桃音乐学院后负笈耶鲁大学、剑桥大学,取得双硕士学位。近年在国际各大型演出中崭露头角;扎实的学术背景与丰富的表演经验,让她在音乐思维上有着更宽广的视野。无论是舞台演奏、作曲,还是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她不断地挑战与尝试,始终在找寻音乐的本质。
在科技快速演进的时代,人工智能(下称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艺术领域。对许多创作者而言,这既是工具,也是一种挑战。李楚人以古典音乐为根基,持续探索如何将科技带入艺术殿堂,探讨音乐与感知的关系。“我从来不觉得艺术必须停留在传统形式。音乐应该是流动的,它可以进入不同空间,与各种媒介交流。”她曾在音乐厅、博物馆,甚至夜店演出。每一次大胆的尝试,都促使大众重新思考音乐的意义与感受。
她曾策划“Augmented Harmony:A Duet with AI”音乐会,让观众通过手机AR技术,观看音乐以光影与空间的形式呈现。“那场演出是一次实验。我想看看,当科技成为舞台的一部分,观众对音乐的感受是否会改变。”她认为,AI与AR的介入扩展了音乐的表达维度,却不会削弱其中的人性。
李楚人认为,音乐与AI并非对立,相反,AI可以成为创作者思考与激发灵感的辅助工具。她解释,许多创作者会在创作初期借助AI生成概念,作为创意起点,再依靠人类的判断与经验继续完善作品。“AI能节省时间,但决定方向的始终是人类的选择与感受。”
她强调,AI不是取代,而是加速。“它让我们在相同时间里尝试更多可能,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原创的定义。”在她看来,“音乐最动人的地方,始终来自人的触感与呼吸。科技让我们能重新理解这种触感,而不是消除它。”她引用19世纪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提出的“综合艺术”概念,指出今天的沉浸式音乐会,其实延续了这种多重艺术结合的传统,只是语言不同,媒介不同。
羊毛混纺刺绣夹克、刺绣长裤、羊毛混纺针织高领上衣和刺绣毡帽/Loro Piana。
李楚人出身古典体系,却对当代文化保持开放。她认为,古典音乐的价值不在于维持形式,而在于延续思考。“古典音乐能流传几个世纪,是因为它不断被诠释、被重新理解。”
面对社交媒体和再创作的浪潮,她认为版权议题固然重要,但也值得从另一角度审视。“被改编或引用,或许代表音乐被更多人听见。对创作者来说,更关键的是保持创作的诚意与深度。”她解释,科技与网络的普及虽然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但也让艺术更具民主性——观众能主动参与、表达、再创作,而不再只是被动的聆听者。
作为一名古典钢琴家,她形容自己职业中最具挑战的部分,是“孤独”。“钢琴独奏本身建立在一种孤独的美学上。舞台上的钢琴横置,演奏者必须背对观众;观众在台下保持寂静,而钢琴家则沉浸在音乐之中,像进入一种出神的状态。为了达到那种境界,需要长时间、极高强度的练习。多年的练琴过程中,我学会享受与自己相处,把这种孤独转化为一种冥想的空间。对我来说,情绪不是需要消除的,而是可以转化为新的灵感与表达。”
当被问到未来十年音乐可能的变化,她说:“最大的变革一定来自科技,尤其是AI。但越是科技进步,越能看出人的不可替代性。”她认为,未来的艺术家不再只是演奏者或作曲家,而是体验的设计者,需要懂得在科技与人之间找到新的平衡。“AI可以协助制作与分析,但情感、判断、灵魂的部分,仍然只有人能完成。”
李楚人说,她对AI与音乐的探索,从来不是为了展示技术,而是为了理解“人”在创作中的角色。“当AI能模仿我们的思考和创作时,我们更需要去思考什么是人的表达。”。
更有趣的是,谈到未来希望合作的对象,她毫不犹豫地提起具有歌手和时尚品牌主理人、IP等多重身份的王嘉尔(Jackson Wang),“他的音乐和我完全不同,但他身上有一种很特别的能量,他不只是音乐人,他真诚有趣,整个人的氛围和艺术性都很鲜明。”
摄影 Angela Guo
影片 Studio +65
美术指导 Chen Jinghua & Eric Choon
造型 Angela Chu
化妆 Beno Lim using Shiseido & Amy Chow using Shu Uemura
发型 Dorcas Yam using @dungudhair assisted by Aoi
时尚 Loro P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