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长者的心声:Anglo Caregivers创办人詹婉婷的温情初心

十年前,詹婉婷与丈夫王德汉携手创办Anglo Caregivers,率先推出华语居家看护服务。对她而言,理想的看护不仅是协助日常起居,更能以共同语言与长者交流,建立真正的情感连结。

Share this article

新加坡预计将于2026年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如何为长者提供有尊严的关怀与照护,成为当下迫切的社会课题。35岁的詹婉婷(Kate Cham)与丈夫王德汉(Vincent Wong)在2015年共同创办居家看护服务公司Anglo Caregivers。当时,她毅然放下稳定的企业顾问分析师工作,投身一份更贴近人心的使命。她说:“我希望能为社会带来改变,无论大小,只要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就是我想做的事。”

十年前,夫妻俩注意到,许多新加坡长者只通晓华语或方言,难以与外籍帮佣顺畅沟通。“我们理想中的看护,不仅要协助完成洗澡、如厕等日常事务,更能以共同的语言与长者交流,建立真正的情感连结与双向理解。”

Kate Cham, Anglo Caregivers,Founder Interview

Anglo Caregivers联合创办人詹婉婷。

Credit: ICON Singapore

这份初心至今仍是公司的核心价值,也深植于Anglo Caregivers的招聘标准。公司特别看重两大特质:语言能力与心性素养。所有应聘者须通过中文或英文的语言测试,以确保沟通无碍;履历评估与情境模拟面试,则用于筛选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同理心、耐心与关怀意识的人才。

她强调,公司始终将长者与家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在匹配看护时,遵循一个简单的标准:“我们是否愿意将这位看护托付给自己的家人?”

詹婉婷对护理工作的理解,源自亲身经历。她的外公在17年前诊断出罹患帕金森症与失智症,并于2022年以91岁高龄离世。到了后期,他长期卧床,已无法言语,家人看在眼里,格外心痛。“我曾亲手为他换尿片,通过鼻胃管喂食,翻身拍背,按摩双手,清理痰液……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居家照护的艰辛。护理不仅是体力劳动,更是情感付出。因此我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为长者寻找既能沟通,也能陪伴的看护。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或许就能减轻一丝孤独与恐惧。”

万事开头难。Anglo Caregivers率先提出专注提供会说华语的居家看护服务,当时几乎无人涉足。为搭建业务网络,她和丈夫投入大量时间查阅资料,联系海外机构,甚至亲自飞往各国洽谈,却屡屡碰壁。所幸他们坚守理念,最终迎来第一位合作伙伴。十年过去,公司已成功为逾1400个家庭对接经验丰富的看护人员。

随着业务扩展,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人口老龄化带来庞大需求,同时也吸引更多竞争者进入市场。一些机构甚至将外籍家庭帮佣包装成“看护”,模糊了专业照护与日常家务的界限。她提醒道:“不少家庭会被误导,以为雇到了专业看护,结果却发现对方缺乏医疗和身体照护训练。这不仅影响照护质量,也潜藏安全风险。

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增长,Anglo Caregivers将继续深耕居家照护服务,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为更多家庭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解决方案。公司还将加强护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内容涵盖从基础护理到失智症照护等多方面技能——尤其是失智症培训,将成为重点推进方向。此外,公司也正积极拓展招聘渠道,包括与偏远地区的培训机构和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以扩大专业护理人才队伍,缓解市场人力短缺的现状。

如今,人工智能与智能感应设备已能实现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科技也将在居家照护中发挥更大作用。Anglo Caregivers亦借助智能需求分析系统,精准掌握长者及其家庭的偏好与需求,从而提供“以人为本”的定制化方案。然而,詹婉婷始终坚信,科技只是助力,无法替代核心价值。“科技能让照护更高效,却永远无法取代人性的温度。”

摄影Lawrence Teo
影片拍摄 Albert Vincent Wu
影片剪辑 Donovan Quek
影片灯光 Elfi Bin Abdul Manaf
影片制作 Tokuhaus
美术指导Eric Choon
造型Dolphin Yeo
妆发Joanna Ong using Nars and Davines
时尚 真丝印花上衣,配套裹身裙/Moschino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