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主席卢立平 触摸历史的脉搏
Unlisted Collection创办人兼董事长卢立平 (Loh Lik Peng) 在艺术文化领域迈出新步伐,担任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主席,助力博物馆在创新道路上不断前行。
文 / 王莉雁 /
卢立平向来对“老东西”充满兴趣,过去曾担任新加坡集邮馆主席、亚洲文明博物馆顾问团董事主席、现任国家文物局董事,长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贡献。
如今,他也正式就任国家博物馆主席,为拥有百年历史的博物馆注入新活力。 “这不仅是一个新角色,也是我个人兴趣的延续,深具意义。部分原因是我一直对文化遗产充满浓厚兴趣。博物馆的工作是我认为最有意义的职务之一。”
作为酒店餐饮业的成功企业家,卢立平是改变新加坡美食版图的重要推手之一。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Chung May Khuen)说:“凭借卢立平在酒店餐饮等领域的丰富经验,以及他对文化与遗产领域的热情,我们相信他将为国家博物馆提供有效的引导,尤其是在博物馆翻新和筹款工作的重要阶段。”
鉴往知来
国家博物馆是展示历史文化的场所,也承载着卢立平家庭的温暖回忆。他与著名小提琴家妻子李慧铭(Min Lee)育有一对子女,博物馆是一家人日常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孩子们四五岁时,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国家博物馆,在那里度过很多快乐的时光。那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卢立平认为,让下一代认识历史至关重要。“历史让我们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会走到今天,了解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在商业帝国日理万机,是什么让他愿意抽身,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遗产事业?“人生不只是工作和赚钱,我认为历史文化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中,值得花时间去珍惜这些东西。博物馆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确保这些文化价值能传承给下一代,让每个人都能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在新岗位上,卢立平希望为博物馆带来不同视角,将社区反馈融入到博物馆的工作中。“博物馆的核心使命是服务社区和民众,我们的职责是确保博物馆的使命能始终紧贴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过去,他在不同博物馆担任主席的经历,也让他对本地文化遗产有更深的理解。谈到过去担任集邮馆主席,他说:“新加坡邮政(SingPost)从政府机构转为私营机构时,他们将大量的国家级珍藏交给集邮馆。本地也有一批非常投入的收藏家,一些人的收藏价值甚至高达百万元,这让我对本地收藏市场有新的认识。”
新加坡作为文化与邮政交流枢纽,具有丰富的集邮历史,这也为集邮馆营造独特的“生态系统”。卢立平认为,邮票是历史的象征,记录特定时期的文化背景。“例如,当英女王访问时,邮票上就会有她的面孔。”然而,时代变化导致邮票市场逐渐萎缩,对许多未曾寄过信的年轻人来说,邮票是陌生物件,集邮馆面对难以吸引新一代观众的困境,最后在2020年转型为儿童博物馆,“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它能服务更广泛群体。”
在资讯大爆炸时代,娱乐选择层出不穷,观众群体的注意力被大量分割。博物馆不仅要保存历史,还要将历史故事以现代创新方式呈现给观众。卢立平指出:“所有博物馆都面临同样的挑战——如何在这个时代保持相关性?在5G网络下,人人都与手机深度连接,有着各种各样的娱乐选项,随时随地能娱乐自己,我们如何说服新一代,博物馆这个‘实体’的存在仍然具有吸引力?关键就在于能与他们产生真实共鸣的内容。”
在他看来,新一代年轻群体没有经历过新加坡曾经贫穷的历史,并不了解新加坡曾面临的生存困境。“新一代所认知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地铁系统,政府运作良好的发达国家。人们常常忘记,新加坡曾是一个犯罪率极高,绑架案和枪击案频发的地方,当时没有人知道新加坡能否生存下去,因为这里几乎什么都没有。”
传统的博物馆历史叙事方式,多侧重于生硬的数据和统计资料,他认为博物馆的任务之一,是以年轻观众易于理解和参与的方式,讲述属于新加坡的独特故事。“比如展示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这能让观众更真实感受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度,更直观地体会到——这是历史的一部分,这种感受是无法通过屏幕传达的。我认为,我们必须让历史故事活起来,直触观众的内心,而非仅仅提供信息。”
他举例道:“当你展示李光耀的公文包,或他作为律师时披戴的法庭斗篷时,这些物品都能让人感受到他是真实存在过的人,与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在资讯时代,只需要查一查维基百科,或许能让你获得许多信息,但这些无法让你真正感受到历史故事的脉搏,博物馆却能做到这一点,这正是博物馆的价值所在。”
焕新博物馆面貌
卢立平出生于1972年,父母均为医生。他在爱尔兰出生,一岁多时回到新加坡,之后又在中学时期回爱尔兰读书。经历多年的海外生活后,他回到新加坡服兵役,度过年少时期。对于新加坡的历史,卢立平最感兴趣的是独立后的转型期。“我父母那一代人更多是在建设新加坡,而我属于过渡时期的一代人,见证新加坡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逐步转型为一个成功的国家。
“回想过去,如今新加坡能拥有一个资金充足的博物馆,有能力举办世界级的展览,这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15年前,这种情况无法想象。过去,博物馆和艺术被视为奢侈品,而现在对年轻一代来说,这些已是司空见惯。我记得以前,常常会听到类似的争议:‘为什么要投资艺术机构?这有可能成功吗?新加坡人会欣赏艺术家吗?’”
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至1887年,历经百年风雨,见证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为国际城市,不仅是城市的重要文化地标,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卢立平说,接下来自己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博物馆的翻新工作顺利进行,并推出具有长远意义的展览。“新展览应该能让博物馆在未来十年都能为之骄傲。我们必须确保它与时俱进,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自2023年展开的翻新修复工程分阶段进行,下半年部分画廊将重新开放,预计整个项目还需一年多才能全面竣工。“这次翻新是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尤其是主要展区和数字空间的重构。团队深入思考如何将科技与展览相结合,提升互动性,为观众带来更有趣的体验,同时保留博物馆的独特性。”
我们必须让历史故事活起来,直触观众的内心,而非仅仅提供信息。
今年适逢新加坡建国60周年,博物馆的重点活动也将围绕SG60展开。玻璃圆楼展区重新开放,推出创新的沉浸式多媒体展览,重新阐述新加坡的历史,以及展现新加坡作为全球化城市的角色,将成为一大亮点。
8月登场的晚宴活动也是博物馆的年度盛事,卢立平分享道:“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与博物馆支持者共同庆祝的良机,也是表达谢意的时刻。晚宴将举行一场独特的拍卖活动,届时将拍卖为国家博物馆创作的独特物品。这些物品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为参与者提供怀抱一部分历史的机会。”
这位对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企业家最后强调,希望通过担任主席一职,推动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对我来说,最重要是确保博物馆的使命得到支持。我们更新后的常设展览,将为参观者带来全新体验,甚至对于像我这样的博物馆常客来说,也能收获惊喜。”
摄影 Angela Guo
美术指导 Eric Choon
造型 Angela Chu
妆发 Beno Lim using Laura Mercier
时尚 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