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旅人对旅游体验提出更高期待,文化成为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视觉艺术到沉浸式科技,从城市地景到情感记忆。
新加坡活动策划公司Hustle & Bustle Group (下称H&B) 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李邦科(Michael Lee)打造沉浸式媒体艺术馆IMBA Theatre(Immersive Media Based Arts, 下称IMBA艺术馆)。
位于滨海湾花园的IMBA艺术馆旨在结合传统与高科技数码艺术,为访客带来崭新的沉浸式体验。展场包括占地超过2万平方英尺的双厅黑箱剧场,以及1万2500平方英尺互动式展厅。前者配有12.5米高投影墙;后者则主要作为传统和混合媒介展出。
H&B自2018年成立以来,曾策办多场大型展览,包括“Van Gogh: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沉浸式灯光艺术展、“Dale Chihuly: Glass in Bloom”大型玻璃艺术展等,充分展现团队卓越的策展能力。李邦科说:“我们的使命是将原本精致小众的主题,转化为大众都可以参与并产生共鸣的文化体验。”
曾从事教育工作的他笑言,在思考如何策展的同时,也将教育理念融入其中。李邦科认为,文化策展不仅仅是包装,更是一次次地重新发问:“该以什么形式呈现?该与谁对话?”他强调,展览不应止于形式上的展示,而应成为拉近艺术与人之间距离的媒介。
沉浸式展览席卷全球,成为当今展览形式的重要一环。如何突破刻板印象,处处展现新意,并在传统展览与数码化体验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成为策展人面临的一大挑战。他说:“我们曾策划传统展览,也尝试过全数码化的沉浸式展览。我认为,呈现形式应该与展出内容相辅相成,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科技感。”
正因如此,H&B往往跳脱固定模式,从展览形式、动线规划,到互动设计,都更强调整体体验与叙事逻辑。他举例Dale Chihuly: Glass in Bloom展览选择在户外展出而非封闭的室内,因为场地本身富有故事性,艺术不需要额外装饰,反而该顺势而为,回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
面对无限可能,李邦科不画地自限,他认为,一座城市真正的文化厚度,是由多元内容构成的。除了艺术展,H&B也涉足城市装置艺术、历史文物展,甚至还原电影场景。“除了艺术家的知名度,还得考虑对方的作品是否适合沉浸式体验,是否适合特定空间等问题。”
新加坡正积极朝区域艺术中心发展,随着新加坡艺博会、新加坡艺术周、美术馆及公私策展单位的共存共荣,逐渐形成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吸引着不同社群的文化旅客。作为本地首个沉浸式黑箱展场,IMBA 艺术馆希望以展览作为走入城市的“入口”。“我们希望自己的项目能为这个生态系统加分,也希望观众在逛完美术馆或艺博会后,愿意顺道走进我们的展场,反之亦然。”
李邦科认为,现在的游客不再只是拍照打卡,他们更想了解一座城市背后的文化与故事。“我们的目标是让观众从展览认识他们可能不曾听过的艺术家,或了解新加坡一条街的历史;不仅只吸引海外游客,也能满足本地观众的需求。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出国看展,我们希望引进国际大展,让本地观众也能近距离体验。”
IMBA艺术馆首个展览聚焦已故哥伦比亚艺术巨匠Fernando Botero作品。
IMBA艺术馆开幕首个展览聚焦已故哥伦比亚艺术巨匠Fernando Botero生前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展出横跨室内与户外,艺术家之子 Fernando Botero Jr. 亦亲临本地参与制作。“Botero 的雕塑作品不仅巨大且具张力,适合在花园展出,与自然环境共生;另一部分则结合数码体验,透过多媒体、灯光与音效,引领观众进入他的美学世界。”
李邦科说:“我们不急着打造一夜成名的爆款展览,更在意它是否能持续累积,与人建立连结。”他也频频出国看展,汲取灵感的同时亲自与艺术家或IP版权方接洽,将国际资源带回新加坡。
除了引进国际大师的作品,李邦科也致力于为本地艺术家提供展览平台。他特别提到本地壁画艺术家叶耀宗。“他的作品细腻描绘了新加坡老街与店屋的日常生活与集体记忆。我们期待有机会将他的创作融入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故事。”
摄影 Angela Guo
影片拍摄 Clement Goh
影片剪辑 Ang Leeming
美术指导 Eric Choon
造型 Angela Chu
妆发 Dorcas Yam using Dior Beauty and Oasis+
时尚 Brunello Cucin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