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气雕魂 中国著名雕塑家任哲分享艺术之道

以刀为笔,铸造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将经典人物的侠义风骨凝练于永恒。中国著名雕塑家任哲(Ren Zhe)分享创作历程与艺术之道。

Moca Gallery _ Ren Zhe
Credit : ICON Singapore / Angela Guo
Share this article

1983年生于北京,任哲毕业于清华大学雕塑系,少年时期便深受史诗神话和古典小说英雄人物吸引,这些题材也成为他重要的创作灵感。雕塑风格雄浑刚劲,擅于融合东方美学与当代艺术表达,任哲的作品曾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希尔顿酒店和北京侨福芳草地等机构收藏,也在国际拍卖市场赢得好评。

近年瞩目之作,是全球首个获授权的金庸小说雕塑展“侠之大者·金庸百年诞辰纪念·任哲雕塑展”,月前登陆新加坡,于MOCA新加坡当代美术馆巡展。搭弓扣弦的青年郭靖、金戈铁马的成吉思汗、独臂抱剑的杨过、轻卧绳索的小龙女……40余座雕塑,生动呈现金庸笔下的经典人物,亦彰显任哲独到的创作视角与艺术魄力。

重复中的修行

任哲的艺术之路始于书法,继而绘画,最后走向雕塑。他还研习过武术,虽非专业水平,但武术与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共鸣。

“练武术和做雕塑一样,过程枯燥,每天重复同样的事,但两者都是一种修行。在不断重复中,你还能不断提升,这才是真正的修行。每天做不同的事,但每天都浅尝辄止,那这件事就无法获得什么提升。任何事情的提升,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他看来,中国所有文化形式,无论武术、雕塑还是琴棋书画,都有一个共点——整体性。“雕塑不是先雕手,雕头,再雕脸,它是一个整体思考。我觉得中国所有好的艺术,都在讲一个天人合一,就是一个整体性。”

雕塑是慢工出细活的艺术,一揉一捏、一刀一刻之间,“功夫底子”也在日复一日中默默打磨蓄力。他透露每件雕像制作周期约三个月,不含前期的构思与准备。“做雕塑最有成就感的,是把脑中的想法化为实物,过程就是无中生有。”

前期过程,任哲和团队绘制了1600多张手稿,最终选出40多个人物进行创作。他指出,金庸小说人物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约百余人。但书中对于人物的外貌描写其实甚少,如何区分特质,让每个人物雕塑具有鲜明的形象,是创作最烧脑的环节。

“比如做郭靖的时候,我脑子想的是段誉、杨过和乔峰等,跟他差不多雷同的角色,再去创作他,不能只想着郭靖。如果没有系统性梳理,完成作品后,才发现人物之间没有那么大的反差,你是得拆掉重做的。这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思考,也是最难的挑战。你要用脑思考逻辑结构,也要用心感受情感。”

MOCA Gallery  Ren Zhe
Credit : ICON Singapore / Angela Guo

“无用”的艺术

如何让冰冷的雕塑,具有“精气神”?他认为关键是创作心态。“首先要热爱,才能驱动这件事,其次是真诚,不违背本心;第三,不要刻意赋予感情。就像爱一个人,不需要天天说我爱你,保持自然的创作心态,观众自会感受到你对作品寄托的热爱。”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选择吸收什么,怎么看待事物,都决定了作品的高度。“艺术家就像蜜蜂,每天采蜜,酿出的便是艺术。但不同的蜜蜂,审美层次不同,产出的蜜也不同。有人采天山雪莲花蜜,有人是采路边野菊花蜜,这取决于艺术家的品位、眼界和修为。”

对于艺术的价值,他有着哲学式的思考:“艺术是一个没用的东西。就像一杯水,装满的是生存,溢出的才是艺术。真正的好作品,必须在这种无用的状态下诞生。如果艺术家始终忙于生存,想着如何把水接满,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

他也认为,艺术不是行业,而是一种态度。“采访到100分,可以叫采访的艺术;榨橙汁榨到100分,也能成为榨汁的艺术。艺术就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代名词。你只有把这件事做到百分百,才叫艺术。”

心要尽量不变,但脑子要不断丰富。很多艺术家是脑子不变,心却变了。年轻人不要急,跟着心走。

在充满变革的艺术市场中,年轻雕塑家如何保持独特的艺术视角,找到自己的创作道路?任哲建议:“心要尽量不变,但脑子要不断丰富。很多艺术家是脑子不变,心却变了。年轻人不要急,跟着心走。今天做了一件作品,没那么用心,你五年后就得为它买单。尽量无愧于我心,对每一件事都应该如此。”

至于未来的创作计划,他笑说:“暂时保密,不能剧透,但我有在天天采蜜。艺术家最重要是勤奋,因为靠的永远是作品。展览只是暂时的,如果作品不够好,曝光越多,人家反而越不来看。其实艺术家最后拼的,不是你做了多少,而是你选择不做什么。中国有句古话,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价值,其实源于你选择的不为。”

美术指导 Eric Choon
摄影 Angela Guo
化妆 Benedict Choo using MAC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