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 Mobility创办人王子滋 :“创业是个非常锻炼人的过程”
Neuron Mobility创办人、2024年安永新加坡年度企业家奖得主王子滋(Zachary Wang)推动绿色出行,改善城市“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流动性,分享创业故事与未来展望。
文 / 王莉雁 /
在许多城市,“最后一公里”往往是通勤中最耗时的一段,尤其交通拥堵的高峰时段。如何打通这一瓶颈,成为永续城市发展的关键之一。
2016年,王子滋与伙伴于洪海(Harry Yu)在新加坡创办共享电动滑板车平台Neuron Mobility,目前业务已拓展至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与加拿大。王子滋也是本地最大住宅太阳能工程公司之一Rezeca Renewables的联合创办人。
长期深耕绿色科技,结合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创业者的热忱,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信念,让他在电动出行的道路上突破既有框架,也荣获2024年安永新加坡年度企业家大奖的肯定。
绿色初心
王子滋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大学时期,他与九名同学组队,设计新加坡首辆氢能源电动车,代表学校赴欧洲参加Shell Eco-marathon Europe比赛。那段经历让他对绿色交通与新能源产生浓厚兴趣,也为日后创业方向埋下伏笔。
首次创业,他选择投入新能源领域,2009年创办Rezeca Renewables,成为新加坡最早专注住宅太阳能系统的企业之一,至今已完成近千个项目,业务拓展至工厂与办公楼等商用市场。
近年来,太阳能的用户接受度提高,他分析原因:“太阳能光伏板价格持续下跌,安装成本更低,加上电费不断上涨,自然加快普及化。”
他直言环保是一门好生意,但不能只靠环保口号,绿色科技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商业逻辑之上。“如果太阳能电比电网更贵,只靠环保态度,是很难说服用户的。但当它更便宜、更好用,人们自然会选择它。不是为了环保,而是它本来就值得用,刚好还能环保,生意才有机会走得更远。”
疫情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共享电动滑板车也在那段期间兴起。但早在2016年,王子滋就创办了Neuron Mobility,隔年与新加坡科学园合作,推出本地首个共享电动滑板车试验计划,成为行业领头羊。
具前瞻性的商业眼光,也与他大学时期的经历有关。当年在法国参赛,他在巴黎注意到当地的脚踏车共享系统。“我学的是机械工程,思考问题总是从工程角度出发,比如:怎么造出更好的交通工具?但那次的观察让我意识到,出行其实不是设备问题,而是系统问题。”
他开始重新定义城市短途出行的需求。在高密度的城市中,传统脚踏车虽实用,但体积大,不便收纳,未必适合“最后一公里”通勤。真正理想的工具,应当是小巧、环保、便于整合的电动载具,这也成为Neuron Mobility诞生的起点。
挫败中学习
回忆创业初期,王子滋笑说:“那时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能就是too young,too naive,怀抱着壮志,觉得未来城市交通肯定会不一样。”
而现实远比想象复杂,他和团队一开始从创新角度出发,但真正做下去,才发现最难不是技术,而是法规、政策和社会的接受度。
“我觉得最大挑战是,社会对全新出行方式的认知和接纳。过去100年,几乎没有新的主流交通工具出现在街头。突然出现一个新工具,社会第一反应往往是排斥和质疑,尤其是骑行规范和停放问题。”
他举例,哪些路段可以骑,是否须戴头盔,骑在人行道还是车道,到最高时速多少,几乎都缺乏统一标准,每座城市都须重新摸索,而对Neuron Mobility而言,如何与政府合作,推动合理监管,是业务能否长期落地的关键。
“政策对我们的影响至关重要。以澳洲为例,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五年多,从最初探索阶段,到如今监管和市场都趋于成熟,整个系统运作得更顺畅。每个创新者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当你创造出一个新事物,要让它融入系统,必然会经历痛苦的过程。”
2019年,公司因无牌提供电动踏板车共享服务而被陆路交通管理局处罚,同年7月终止在新加坡的服务。这段经历对他和团队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转折。
“从乐观角度看,它促使我们还在创业初期,就必须往外扩张。没有本地市场依靠,没有舒适区,只能主动出击,和海外营运商竞争。这也让我们的发展方向更清晰——只专注进军政策明确,有执照制度的市场,确保在制度许可下,业务能稳定营运。”
争取社会许可
共享电动滑板车虽带来便利,却也长期处于舆论风口,争议话题包括行人安全,乱停放和监管灰区等,这也导致多国政府对个人代步工具(PMD)祭出严格法规。
面对这样的现实,王子滋深知仅靠产品本身远远不够,还要赢得“社会许可证”(social license),获得大众的信任。“要获得社会许可证,就不能只专注产品或用户体验,还必须考虑整个社会的感受,包括非使用者和监管单位的需求。”
Neuron Mobility的独特之处是公司自行研发电动滑板车,能针对不同城市法规灵活应对,并持续聚焦安全性的科技设计,例如:侦测人行道骑行行为的前置AI摄像头,实时感测危险操作的传感器,以及一键联络紧急服务的装置功能等。
“我们研发的许多技术,不只是为用户而设计,也是为了打消非用户的疑虑,回应监管单位的需求。只有当大家的问题妥善解决,新的出行方式才可能真正被接受。”
尽管公司重心转向海外,退出本地市场,但总部仍设于新加坡。“我们在这里成长、读书、创业,虽然营运据点遍布各国,但新加坡作为区域枢纽,依然是理想基地。当然,我们也希望有一天能重回新加坡。”
目前,Neuron Mobility在全球约12个城市运营,拥有超过两万台共享电动滑板车,最大市场是澳洲与加拿大,未来也将目光投放美国。至于东南亚市场,他坦言因区域国家的政策与基础设施尚未成熟,仍须采取观望态度。
近年,“15分钟生活圈”的城市概念兴起,王子滋认为这些趋势与 Neuron Mobility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15分钟生活圈的关键,在于居民能在步行或短程出行范围内满足工作、生活与休闲所需,我觉得这是一个更适合城市生活的模式。”
他举例:“如果附近一家咖啡馆步行需要15分钟,很多人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电动滑板车能把路程缩短为5分钟,它就成了你生活圈的一部分。”他相信,这样的出行工具不仅扩展人们的生活半径,也让邻里商业更具活力,赋予城市更多流动性与活力。
放眼未来,Neuron Mobility将不只是一个提供电动滑板车的公司,而是朝“出行平台”迈进。“用户可以透过我们的手机应用,选择适合城市的代步工具,电动滑板车、电动脚踏车,甚至未来不排除加入电动汽车。不同城市的交通结构与需求不同,我们希望带来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满足城市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需求。”
2024年,王子滋荣获安永新加坡年度企业家奖,成为事业的一大里程碑。“我们身处一个新兴、甚至具争议性的行业,公司经历过许多起伏,能获得外界认可,是对团队的肯定,也是对我和个人创业精神的鼓励。”
从工程师到企业舵手,这段旅程给他带来许多体悟。“创业是个非常锻炼人的过程,它会让你变得更谦逊,因为每当你自信满满时,现实总会给你一记当头棒喝。尽管路很曲折,但收获丰富,因此让我重选一次,我还是会走一样的路。”
美术指导 Eric Choon
摄影 Angela Guo
造型 Angela Chu
造型助理 Tricia Fan
妆发Beno Lim using Shiseido
时尚 Brunello Cucinelli | Ferragamo | T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