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音乐家林建宽与家王毓忠 以音乐为SG60献祝福
不同世代的本地音乐家,以卓越技艺走向世界,谱写属于自己的灿烂乐章。新加坡萨克斯管演奏家林建宽(Lin Chien-Kwan)与小提琴家王毓忠(Jonathan Ong),在SG60时刻重返家园,以音乐为国家献祝福。
文 / 王莉雁 /
为庆祝新加坡 60 岁生日,新加坡交响乐团(SSO)于8月份呈献了《National Day Concert 2025》。这场音乐盛宴彰显本地音乐家的非凡才华,也迎来重头亮点:两位在海外赢得广泛赞誉的音乐家林建宽与王毓忠,携手SSO共庆国家里程碑。
虽未曾在舞台正式合作,两人却有着特别的渊源。林建宽现任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的萨克斯管教授,王毓忠亦为伊斯曼校友,两人均长期旅居美国,并活跃于国际舞台。
如今,他们带着丰富的国际舞台经验回到故乡,在滨海艺术中心聚首,王毓忠对能与昔日的教授同台深感荣幸;林建宽则表示:“很高兴看到他的成长,事业突飞猛进,变得闪闪发光,对我而言是很欣慰的事。”
乐音中诉说家国情怀
音乐会上,两人分别演绎了由本地作曲家创作、承载新加坡精神与时代意义的新作。
林建宽带来了本地作曲家Chok Kerong的新作《Through the Nebula》。 “这首曲是世界首演,没有任何现成的录音或演绎可供参考,我完全从零开始准备,练了两个多月,越吹越起劲,越发觉得动听。我也很喜欢作品名称,让我联想到新加坡独立初期面对的不确定性,但就像星球在宇宙中最终找到自己的轨迹,新加坡也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王毓忠则演奏了作曲家陈灿汶(Tan Chan Boon)的《Dawn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一首向李光耀先生致敬的作品:“这是一部情感真挚、旋律和声丰厚饱满的作品,带着怀旧与庄严的气息。当SSO和指挥陈康明(Joshua Tan)邀请我合作时,我感到非常欣喜。能与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合作,并在这样一场以本地音乐为核心的盛会上演出,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这次“回家”,对两人也有不同的意义。林建宽坦言:“国家独立 60 周年是重要里程碑,过去我回来,多半没有在这样盛大的场合担任角色,这次能被挑选为演出嘉宾之一,我觉得很荣幸。”
王毓忠表示:“当年攻读本科学位时,我真切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我曾获国家艺术理事会办法的奖学金,也得到邵氏基金会和李氏基金会的资助。我的音乐教育和发展机,很大一部分归功于新加坡。因此能在国庆音乐会上演出,回馈国家,对我而言格外珍贵。”
一步一步来
从“小红点”出发再走上国际舞台,林建宽与王毓忠来自不同世代,却共同映照出新加坡音乐家走向世界的多样路径。
林建宽在萨克斯管领域成就斐然,足迹遍布世界殿堂级舞台,2015年曾入围重量级的普利策音乐奖。他也在2010年发起创立Eastman Saxophone Project(ESP),以独特演绎风格跻身全球顶尖的萨克斯管重奏团之列。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林建宽形容他的音乐之路没有戏剧性转折,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他谦逊表示:“尤其任教之后,因为学校在国际的声誉,海外演出和大师班的机会就越来越多。期间也有难忘的时刻,例如受邀到卡内基音乐厅演出,但从来没有一夜成名的瞬间。”
王毓忠是国际知名四重奏组合 Verona Quartet 的创始成员及第一小提琴手,曾登上卡内基音乐厅、威格摩音乐厅、巴黎爱乐音乐厅与华盛顿肯尼迪中心;他也随团荣获美国室内乐协会的“克利夫兰四重奏大奖”;组合发行的第二张专辑《Shatter》,2023年在美国Billboard 传统古典乐榜登上第一。
王毓忠六岁学小提琴,父母一直细心栽培他建立音乐事业,而走向国际的关键在于赴美深造,并于2013年与大学同学组建了Verona Quartet。
“我们因对室内乐的热爱走到一起,并决定挑战国际比赛。幸运的是,我们在纽约 Concert Artist Guild 等国际比赛中取得冠军,也因此获得经纪资源。那几年的日子非常辛苦,我们几乎每天排练六小时,一周七天,但也正是这种投入,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国际舞台。
心态决定一切
林建宽现任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萨克斯管教授,王毓忠则在美国奥柏林音乐学院和奥伯林大学执教。除了个人精彩的音乐事业,两人也投身教育,积极培育新一代音乐人才。
在他们看来,音乐不止是技术的累积,更是心态与人格的修炼。林建宽指出,学音乐不能只停留在技巧层面,更要培养独特的音乐个性。“透过舞台动作或诠释音乐的方式,你必须让观众知道你是谁,在音乐中展现自己的个性。但更重要的是人格。技术一流的乐手太多了,决定一个音乐家能否长久走下去的关键,在于你的个性、人格和专业素养。”
王毓忠则特别注重“心理练习”的重要性。“我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在真正练琴之前,学生必须先在脑海里构想清楚自己想要的音乐效果,包括乐句、表达以及具体的演奏方式。”
这一理念甚至来自他在国民服役的经历。“服役两年期间,我几乎没办法规律练琴,有段时间差点想放弃,考虑申请商学院,但很快我发现自己实在舍不得放下小提请。”
因为没法常常练琴,他只能在脑海里‘排练’。“坐在营房里,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排练,从动作到声音都在脑中完整进行一遍。结果退伍后,我发现自己的拉琴方式竟然有所改变,这让我意识到,脑对双手的控制力是关键。如果你能在心里清晰构想你想要的声音和效果,手自然会跟着做出来,这比起盲目重复动作的练习更有效。”
林建宽也认为心态决定一切。“做音乐其实蛮艰难的,不过我时常提醒自己,我们是很幸运的一群人,能以音乐为职业,我心怀感恩。当你想到很多人没有这样的机会,就会觉得你碰到的任何难题都不算什么,只要心里有这个信念,没有什么是无法克服的。”
与家乡的连接
尽管长期旅居海外,但他们从未与新加坡失去联系。两人最常念起的,是家乡的美食与熟悉的人情味。
林建宽几乎每年都会回国探望家人,也透过与本地萨克斯圈同好的联系,始终维系着与家乡的纽带。“这一次回国参与演出后,我也提醒自己,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多回来。我是从学校乐队成长起来的,如果有机会,我希望除了能与 SSO 的音乐家们继续合作,也能为新加坡学校乐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毓忠笑称自己是个标准的吃货,回国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熟悉的美食。他同样与本地音乐圈保持紧密关系,曾到杨秀桃音乐学院授课演出,也参与过新加坡室内乐音乐节。疫情之后,他返新的次数更是频繁。
对他来说,新加坡始终是自己音乐旅程的起点,也是一份不变的牵挂。“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是我第一次接触音乐、也是第一次爱上室内乐的地方。我希望未来能更积极参与本地音乐的发展,不论是推广室内乐、与 SSO 合作,还是社区音乐项目,用自己的力量,回馈新加坡音乐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