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之眼 施学荣/ Jackson See
“ 在收藏艺术品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每一个小细节都不得马虎。”

著名作家歌德曾说:“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乐的人。”对于施学荣(Jackson See)而言,这句话或许正中心怀。年轻时便对艺术产生兴趣,闲暇之余,他最爱流连的地方就是国家美术馆、画廊和艺术展览,先从欣赏作品开始,慢慢研习,不断累积知识,一步一脚印,逐渐开启了他的艺术收藏之旅。
访问当天,来到施学荣位于西海岸的私人住宅。一进门,第一眼就看见书架墙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艺术品,屋中的转角处与楼层之间也挂满了画作。从他口中得知,其收藏品皆为亚太区艺术家的当代杰作,其中包括本地艺术家绫瑄(Jane Lee)和陶瓷艺术家伊斯甘达、中国艺术家方力钧和印尼艺术家Albert Yonathan Setyawan等。主人房外则摆放着台湾雕塑家李真的作品,重达160公斤,是他在2005年新加坡艺博会上向亚洲画廊买的黑色雕塑。为了天天看见它,他还特地找来吊秤车将作品从主卧间的窗口搬进屋内。
收藏艺术品多年,目前已拥有近六百件珍品,大多都储存在仓库内,在适当的温度与湿度管制下,好好保管存放。他说:“这些画作都不是我的,版权也不属于我,我只是暂时把它收藏起来,帮艺术家保管作品是我们的责任。”

数百件珍藏品中,施学荣至今只卖出了三件。听他的口吻似乎略带遗憾,他坦言:“我收藏艺术品从来都不是为了投资或转卖,而是要了解每一位艺术家背后的心思。记得我在2004年买下中国艺术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当时花了一万多元,后来第一个卖掉的就是这件作品,当时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我小女儿劝我不要卖,还忍不住哭了。现在,这个作品的标价已是我卖出的好多倍。”
施学荣表示,一个成功的收藏家要时刻保持好奇心,不断学习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价值。在收藏过程中,他也会与艺术家们沟通,聆听他们背后的创作故事。
“不做功课是不行,在购买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这位艺术家的背景、理念、观点和擅长的是什么。他的作品有没有反应当代的环境?其风格是批判性、唯美、抽象还是写实的?购买前,这些功课都要准备好,不得马虎。我现在已经不买有名的作品,而是去寻找更多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
因此,施学荣在多年前把专注力转向推广学府与公共场合的艺术鉴赏活动,为了培养新加坡有抱负的年轻视觉艺术家和策展人,他在今年初连同新加坡非营利组织Art Reach Singapore携手创办IMPART艺术奖,为年轻一代提供视觉艺术的专业机会,促进创意交流,发掘更多艺术新人才。
photography tan wei te
art direction eric choon
styling grace lim
Read More:
心灵共鸣 张宁玲/ Ning Chong
“ 艺术是关于人,关于文化,关于地方,它总是有自己的故事,就是这些故事将人聚到了一起,对彼此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张宁玲(Ning Chong)是本地著名收藏家张淮胜(Chong Huai Seng)先生的女儿,她与父亲一同创办无化艺廊(The Culture Story),提供当代艺术咨询服务,筹办商业艺术展,同时也是一间私人艺术沙龙,展出父女俩的私人藏品,而这一部分都是仅供欣赏并不售卖。
投资人、商人出身的张淮胜的收藏之旅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所收藏的艺术作品涵盖不同的主题与风格,偏爱非名家之作。而作为女儿张宁玲从小便受到父亲的艺术熏陶,在从伦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读完经济学之后,她踌躇过,不确定自己是否真正想进入金融领域。当时父亲给了她建议:“他告诉我,‘你不需要逼你自己进入银行业,如果你真的不想的话。看你的个性,为什么不选择艺术?其实艺术是个不错的事业,你也许现在在亚洲看不出来,但是你给它十年的时间,艺术一定会越来越被受到重视。’因为不管哪个国家或是哪个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金融变得发达起来,到最后对艺术的需求会紧随其后。尤其像新加坡,私人财产非常丰盛,上流社会的人会渐渐地开始重视个人的兴趣爱好。”在父亲说这番话前她以为艺术只是父亲买东西的一个爱好而已,她从未把艺术当做事业考虑。她听了父亲的话回伦敦的佳士得美术学院(Christie’s Education)学习现代及当代艺术,直到念完硕士学位她才意识到这就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毕业之后,她辗转于拍卖行、艺廊、咨询公司等商业艺术领域。

“艺术是关于人,关于文化,关于地方,它总是有自己的故事,就是这些故事将人聚到了一起,对彼此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张宁玲与父亲的喜好非常相似,不过自己更偏爱同龄或是稍微年长一些的艺术家作品,“我们有着相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已经进入艺术收藏领域多年,张宁玲也认识许多艺术家的朋友,有时候也会收藏一些朋友的画作,甚至有艺术家赠予给她的。
张宁玲说,父亲以前也是在英国上学工作,所以父亲早期的收藏多是西方作品。这几年父女俩逐渐开始关注东南亚及本地艺术家,让她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本地二代画家王瑾的“肉欲”系列作品。“当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和父亲都非常惊讶原来王瑾还有这样的作品。”他们不仅买下了当时展出的那幅画作,并到访了王瑾的工作室,看到数十件相关主题的作品。王瑾当时认为新加坡并不能接受这样血淋淋的画风,所以此前从未展出过。张宁玲说服了王瑾与他的画廊,筹备了一年的时间成功在无化举办了王瑾个展“肉意欲流”。现在正值“东南亚焦点”(S.E.A. Focus)艺博会期间,聚焦东南亚当代艺术,张宁玲也在无化展出了她与父亲的个人收藏,全部都是东南亚新锐艺术家的作品。正如她所说:“可以支持同辈的艺术家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photography tan wei te
art direction eric choon
styling grace lim
Read More:
用心体会 许瑞强/Richard Koh
“ 我收藏的艺术品,都有自己的故事,离不开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艺术是一趟无法预知的探索之旅,画家用画笔勾勒出心中的世界,你我则用眼睛看到别样的风景。对于画廊业者许瑞强(Richard Koh) 而言,艺术犹如生活中的镜子,而他收藏的每一件作品都离不开个人经历,蕴含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他将于今年的新加坡艺术周举办个人收藏画展,名为“Of Dreams and Contemplation”,将20多年来的部分私人收藏在The Private Museum 展示。
他说:“每一件收藏品都记载了一段回忆,与我生命中的点滴息息相关。至于画家是否有名气并非考虑的条件,对我来说是否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更为重要。画作要跟我对话,才能吸引到我。”
过往的20多年,Richard收藏了近两百件艺术画作,而本次的画展将展示其中的33副,大多为。拍摄当天,他也选择了画展目录上的第一件作品,名为“Jerry’s Painting”出自泰国艺术家Natee Utarit。他解释说,该幅画的特点就在于它 本就画的是一张“空白画”。

“人不都是这样?从无开始。所以我希望走进画展的人,不要带着任何想法理念,空出脑袋,让画展中的一幅幅作品充斥脑海,用心去感受每一件作品。”
Richard也特别提到画展的闭幕作“Listen”,来自中国艺术家何剑。他说:“这是一张画着桌子、椅子和一片海洋的画作。来到画展的最后,我希望访客看到这幅画时可以好好地回想之前所看到的,吸收并反思。其实,这张画就放在家中,我每一天都会看着它,静下来想一想今天都做了什么,而且画中有两张椅子,也代表了你需要另一半去分享你这一切。”
除了收藏家的身份,Richard也把兴趣转为职业,于2005年成立自己的画廊Richard Koh Fine Art(简称RKFA),第一间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2010年进军新加坡,今年更在泰国曼谷设立为期两年的艺术装置店。通过RKFA,Richard已为许多东南亚艺术家提供平台展示其作品,同时向各国推广东南亚当代艺术品的魅力。
同是收藏家,亦是画廊经营者,Richard懂得区分两者之间的关联。他表示,创办RKFA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画家,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表作品。许多东南亚年轻艺术家的首个画展都是经过他的画廊才得举办。他认为,不该把艺术当成产品来看,因为真正的艺术品是不会为了满足某个市场需求而创作。假如是为了某个市场而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并非真正的艺术,只会是一幅美丽的画作。
至于哪些作品归为收藏品,Richard强调,收藏的出发点要正确,不要在乎艺术品在未来升值的可能,而是要用心与艺术品对话,从中找到自己的故事,领悟当中的奥妙。
photography tan wei te
art direction eric choon
styling grace li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