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电影不是梦

邱金海(Eric Khoo)与陈哲艺(Anthony Chen)对电影充满热情,透过独特影像风格各自表述,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两人通过交流和碰撞互相启发,探索不同的艺术可能 性。

Anthony Chen, Eric Khoo, Director, Movie,Singapore
Share this article
https://youtu.be/joLIKMhPUYk?si=TCAYhDl5zJA6DlZl

电影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文化、人性等方方面面。本地杰出电影导演邱金海与陈哲艺对电影抱着同样的热忱,但是各自的电影美学和叙述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多年来,两位名导各自耕耘,邱金海以守护本地电影为己任,以充满新加坡符码的电影展现独有的影像对话,雅俗共赏,吸引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陈哲艺则在艺术电影上匍匐而行,坚持以其独特视觉语言和思想深度引导观众以不同面向思考社会,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两位导演对于电影看法因本质的差异而显得非常有趣。

邱金海/ 最紧要好玩

邱金海出生于名门望族,是本地富商兼慈善家邱德拔的小儿子。撇开显赫的家族背景,他在电影界的成绩斐然,对业界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1990年代,邱金海携手制片人杜万龄(James Toh)和张露西拉(Lucilla Teoh)所提呈的白皮书对于1998年新加坡电影委员会(Singapore Film Commission)的成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当时很多人跟我说Eric,这是不可能的,算了吧。但是生命中总会有奇特的意外。这些年来委员会提拔了不少新晋导演,包括陈哲艺(Anthony Chen)、陈子谦(Royston Tan)、巫俊锋(Boo Junfeng)等,将他们推上国际舞台。”

委员会为电影拍摄提供资助和便利,除了提携本地导演,委员会也设奖学金发掘有潜能的邻国专才。“拍电影需要资金,我们不懈地协助新晋导演筹备资金。他建议新晋导演先以短片参加国际影展,试水温的同时为履历锦上添花。

Eric Khoo, Director, Movie,Singapore

梦想的摇篮

父亲生前曾极力反对他往影视界发展,邱金海透露,他的电影启蒙来自爱好看往电影跑的母亲Rose Marie。“自我两岁起母亲就常常带着我和姐姐到首都剧院、丽都戏院看下午场,每周至少一次。”他打趣说,母亲热爱惊悚片,他曾被惊悚片“Its Alive”和“The Exorcist”吓得屁滚尿流。

没想到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成为他对恐怖片的热爱与养分,拍摄了电视剧“Seventh Month”、电影《23:59》和《鬼仔》。“恐怖片的确让我感到异常害怕,其实我更好奇到底是如何拍出那些吓人的镜头。我热爱恐怖片,它存在于所有年代和区域,制作成本低但回馈无限大。最好的例子是当初James Blum给温子仁(Jason Wan)少于100万预算拍摄“Insidious”,那部电影最后却获得9000万收益。”

跟食物一样,我热爱所有的食物,相对的,我也热爱所有不同类型的电影。我欣赏多样性,爱尝试、爱变化,不想设限,
否则就太无趣了。

除了电影,邱金海童年也大量阅读漫画,母亲常给他买画纸和马克笔,让他发挥创意天马行空地画漫画。不过真正触动电影魂的是八岁时,他用母亲的佳能Super 8
摄影机加GI Joe 玩偶拍摄的影片。有趣的是,1990年他的首部短片“Barbie Digs Joe”就以GI Joe和芭比为主角,这部片也让他首次踏足夏威夷电影节。

从澳洲修读电影系学成归国后,他倾力投入影视业,当时本土电影体制尚未形成,“1994年,我的短片Pain因内容太暴力而被禁播,无法播出却被允许参赛,出乎
预料抱回了特别奖,其中包括Kodak大场的赞助。我当下灵机一动,说服他们赞助我的第一部长片《面薄佬》。”意料之外的是,邱金海凭借这部电影成为首位获邀
出席康城电影节的新加坡导演,传为佳话。

邱金海陆续拍摄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和我在一起》和《魔幻父子》等。这些作品向世界展示新加坡原创精神;《魔》更获提名2008年康城电影节金棕榈奖,是至今唯一入围此奖项的本地电影。不过,最让邱金海感到自豪的是,该片配乐由谱曲,父子共享光荣时刻,对他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Eric Khoo, Director, Movie,Singapore

一定要走出去

对电影,邱金海有着极大包容性,他笑说:“跟食物一样,我热爱所有的食物,相对的,我也热爱所有不同类型的电影。我欣赏多样性,爱尝试、爱变化,不想设限,
否则就太无趣了。电影必需多元,我爱艺术片也爱商业片,也不愿将它划分为庸俗或高雅,别人眼中的庸俗对我来说很可能是高雅呢。我也非常开通,跟新导演见面
时我会先了解对方想做什么,拍恐怖片?好啊,尽情地去做吧。”

像个看透世情的老僧,他直言本地市场太小,电影人必需放眼国际。“本地电影得走出去才能赚钱,到影展亮相,跟国际片商合作,不走出就只有死路一条,因为本
地拍电影成本一点都不便宜。”

至于科技冲击以及观众口味改变,他认为,条条道路通罗马,有创意就有出路。“我对数码科技没意见,杀死电影的不是科技而是疫情,你只需要一个大屏幕和好音响就能在家看电影了。”比起感叹科技改变观众口味,他坚信用更有趣新颖的方式来说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我和儿子在疫情期间看了很多老电影,其中一部是由Lee Marvin和Toshiro Mifune主演的Hell in the Pacific。这部电影激发了我想拍摄一部场景设定在岛屿的怪物电影,因此Orang Ikan就诞生了。”

Anthony Chen, Eric Khoo, Director, Movie,Singapore

陈哲艺/ 电影苦行僧

2013年,新加坡原创电影《爸妈不在家》在第50届台湾金马奖爆冷,在国际名导王家卫、贾樟柯、杜琪峰和蔡明亮等作品围巢之下突破重围,一口气拿下“最佳电影”、“最佳女配角”、“最佳新导演”和“最佳原创剧本“等大奖;同时拿下第66届康城国际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当年,29岁的陈哲艺犹如平地一声雷,成为华人影坛最受瞩目的新锐导演。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即便影坛人事几番新,这些年陈哲艺倒也交出了亮眼成绩。2019年,他带着《热带雨》再战金马,女主角杨雁雁(Yeo Yann Yann)抱回“最佳女主角”。去年上映的《燃冬》入选第76届康城影展Un Certain Regard单元,在电影节全球首映时获观众起立鼓掌七分钟;连日本名导枝裕和也(Hirokazu Koreeda)亦给予电影正面肯定。

不久前,陈哲艺回新宣传首部执导的英语片《漂流人生》(Drift),此片获第54届印度国际电影节颁发“ICF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甘地奖章”、摩洛哥拉巴特国际电影节FIPRESCI 奖及评审团奖。

Anthony Chen, Director, Movie,Singapore

用生命创作

今年四月,陈哲艺步入不惑之年,心中却满是疑惑,也多次询问自己若转行可以做啥?他称一路走来太痛苦,自入行以来没有领路人,一切靠自行摸索。

他感叹本地市场小物价贵,本地人不支持国片,加上制片成本高,难靠票房回本。“观众对我有要求,而身为创作者我也不断地成长,对美学、光学以及质感要求更高。20多岁的我自己下场买道具和处理杂事,我不确定50岁还有力气这么做吗?陈哲艺这个名字很好用,但没有人会因为陈哲艺这个名字给我打折啊。以前可以疯狂熬夜拼着命创作,但是年纪越来越大,现在真的没办法。”

陈哲艺是典型的新加坡新生代小孩,父母念英校,家里主要沟通语言是英文,他从小跟着父亲看的也是好莱坞电影。十岁时,他参加了华语戏剧班,接着加入华语剧团,前后九年。兴趣使然,周末下午他会看电视台播出的华语片,将张艺谋、李安、侯孝贤、杨德昌甚至小津安二郎和楚浮等作品都看过一遍。从好莱坞商业片到文艺片,这些经典之作建构了他日后对电影的轮廓。

Anthony Chen, Director, Movie,Singapore

全情投入

或许是曾经当过九年的剧场演员,陈哲艺是非常感性的,他坚持以最细腻的方式表现感情,要求所有的真情流露都该拿捏得恰到好处,“我对演员要求很苛刻,可能自小参加剧团,对表演这件事我心中有数,自己演不出的角色我是写不出来的。一场戏,我拍杨雁雁哭泣,当下我不看银幕只用听,听完我跟她说你的哭声不到肝肠里,我感觉不到那个痛。”

他说,某些导演靠技巧和技术取胜,他则是将全情投入到角色里,“我用生命创作,从剧本创作、拍摄、后期、音效、配乐到宣传,我都非常投入,但是也很伤身。”拍摄《漂流人生》期间是他哭得最多的电影,花了两年半时间发展剧本,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Alexander Maksik 的小说“A Marker To Measure Drift”。

拍摄时,演员在银幕前演,他躲在监视器后哭得撕心裂肺,“她的痛直接打入我心底。大家都好奇我为什么拍摄难民的故事,当制片人将小说发给我的时候,我被剧中人深深感动,我感受到她的心酸和无助。”

很多同行跟我说Anthony 你为什么这么认真,Zuo Gang而已What,但是我不知道怎么Zuo Gang,我放不下也放不开。

电影的未来

他解释,作品一直都是以人为本,不受社会议题所启发或驱使,只要清楚地将人物状态和感觉捕捉下来,社会轮廓自然就会显现。“当初到法国宣传《爸妈不在家》当地人兴致勃勃地讨论这是社会现象,中产家庭或者教育甚至外劳现象的反思。其实我并没有要探讨这些议题,我关注的是人,电影要刻画的是小孩与父母、夫妻之间,甚至小孩与女佣的关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从家庭、学校延伸到社会层面。”

我们的访问在车子上进行,从一个拍摄场景换到另一个地点继续进行。车子在晃动,他身后是快速掠过的高楼大厦。疫情改变消费形态,观众焦点转移到短视频,不再有耐性到电影院观赏剧情长片,更何况是对白少起伏小的文艺电影。

Anthony Chen, Director, Movie,Singapore

他提起大环境的转变,语气有几分无奈。“最近我在飞机上看了一部票房大发的喜剧爱情片,我跟自己说,我应该拍这样的片子啊,但是对白和影像真的不行,我过不了自己那一关。” 后车厢内空间有限,他的声音和那一抹笑声在车内回荡,那一分无奈也同时像涟漪一样,放大再放大。

“但是我已经升华到另一个阶段,我对过于煽情的故事很无感,但现在观众要的是催泪弹或有点狗血的剧情,这不是我。为什么我希望大家到电影院大银幕看《漂流人生》,因为前面十分钟,女主角一句对白都没有。如果放在串流媒体,我不知道观众有没有耐性看完前十分钟,可能两分钟就放弃了,这部片在大银幕是很有张力的。在新加坡,很多人宁愿豪花几千元看Taylor Swift的演唱会,都不愿意付$15支持新加坡导演的电影。很多同行跟我说Anthony 你为什么这么认真,Zuo Gang而已What(这只是一份工作),但是我不知道怎么Zuo Gang,我放不下也放不开。”

Editor In Chief: Sylvester Ng⁠
Associate Editor : Dion Tang ⁠
Art Director : Chen Jinghua , Eric Choon⁠
Photography: Athirah Annissa
Additional photo : Dion Tang⁠
Series Producer: Low Shi Ping⁠
Production House: Pointlineplane Pte Ltd
Technical Director: Lee Fengnian
Executive Producer: Joey Thew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He Zhen Liang, Charles
Camera Assistant: Pang Hao Cher
Editor: Jacen Chan ⁠
Fashion styling: Angela Chu assisted by Tricia Fan
Makeup: Amy Chow using Bobbi Brown
Hair: AungApichai from Artistry Studio using Kevin Murphy
Location: The Projector
Fashion on Anthony Chen: Fendi, Hermes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