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迪文、向洋唱响狮城 在音乐里找到家

新加坡歌手李迪文(Dick Lee)及向洋(Nathan Hartono)在音符里潜行,从音乐创作找到自我定位,创造时代的声音。

Share this article

本地音乐人李迪文与向洋在音乐路上相遇,两人的音乐背景不尽相同,但是多年来都希望借由音乐找到身份认同。李迪文创作多首国庆歌曲,包括“Home”、“Our Singapore” 、“We will get there” 、亦多次担任国庆庆典创意总监。

李迪文 写一首新加坡

“This is home truly Where I know I must be. Where my dreams wait for me Where that river always flows This is home surely” 。这首让游子热泪盈眶的“Home”是国人最爱的国庆歌曲之一,出自知名音乐人兼2005年文化奖得主李迪文之手。自1997年创作、1998年由陈洁仪演唱,这首歌传唱了26年,无论是哪个版本,都在陈述对新加坡的爱。

今年适逢李迪文出道50周年,68岁的他时髦依旧,一头银白发丝搭配白色西装弹奏钢琴,尽显优雅。他解释,当初创作“Home”时,并没有将它定位为国庆歌曲,“90年代新加坡每年都举办唱吧!新加坡比赛,呼吁国人创作关于新加坡的歌曲,我以“Home”参赛,结果赢了。”

他回忆,90年代时,他为拓展歌唱事业旅居日本七年再辗转到香港发展,离家多年,对家乡的思念常常刚下眉头又上心头,潜移默化之下真情流露;创作这首歌时,字里行间泄露了潜藏在心里最深的思念。

李迪文在15岁时与朋友组了一支名为Harmony的乐队,在各大音乐大赛崭露头角。18岁,他推出了首张个人专辑Life story,正式踏上音乐之路,他也是本地最早扬名海外的本地音乐人之一,参与了90年代香港乐坛黄金时期,跟张学友、刘德华、黎明、林忆莲等均有合作。张国荣经典歌曲《追》由他谱曲,他为电影《玻璃樽》创作的《今生不再》荣获电影金像奖获“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要属音乐剧《雪狼湖》。

Dick Lee, Nathan Hartono, Singer, home, singaporean musician

透过音乐寻根

李迪文认为,数十载创作生涯不仅是音乐探索,更像一场自我觉醒以及身份认同的探寻之旅。多年来,他以音乐作为探索自我的工具,孜孜不倦地将在地文化元素融入创作。生长在多元种族国家,最初的创作理所当然将不同民族不同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加入中式乐器等。后来,他发现这么做太刻意而显得流于表面,随便一位西方音乐家都做得到。“必需发自内心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并不需要太用力地尝试抓住什么,只需要敞开心感受。因此《家》是超越种族的,所有新加坡人都能感同身受。”

李迪文在1974年出道之初就尝试将新式英文(Singlish)融入歌曲“Fried Rice Paradise”里,被新加坡广播电视台(Radio and Television Singapore)以太多新式英文为由禁播,这是第一首被禁播的本地流行歌曲,这件事让他感到困扰,更激发他日后的自我探索。

Dick Lee, Nathan Hartono, Singer, home, singaporean musician


当80年代剧场开始出现新式英文时,他决定再尝试一次,所以创作了代表作之一的“The Mad Chinaman”。用新式英语说唱时,听起来就很新加坡。“最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有了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

“如今本地艺术家创作时也积极融入在地元素,这是好事。毕竟三四十年前,没有人会去在意这个,当时人们只会问为什么要费心去做这些?现在人们在这些作品当中找到共鸣,透过作品看到了自己。”

李迪文再三强调无论什么年代,我们都应该不断地尝试,才能随着时间的累积,打造真正属于新加坡的声音。“我小时候,生活中有来自中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尼民歌,但没有属于新加坡的民歌。我们现在才开始拥有自己的民歌,“home”已传唱了30年,若30年后还流传的话,它自然而然成为我们身份的一部分,成为新加坡的民歌。”

“home”已传唱了26年,若26年后还流传的话,它自然而然成为我们身份的一部分,成为新加坡的民歌。

薪火相传 提拔下一代

50年来纵横乐坛和剧场,再过两年就步入古稀之年的李迪文依然非常活跃,除了演出,也尽一己之力提携后辈,邀请年轻音乐人合作。他不愿称之为提点,将这样的合作视为支持和鼓励。他说:“我为下一代音乐人感到担忧,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能够像我一样在这个圈子里生存50年。希望透过合作分享我的经历,给予鼓励和建议。”

他透露,去年和本地乐团Omniform乐队合作的经验非常棒,他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一起工作,一起演奏。我从他们身上学到新知识,他们也从我这里学到了东西,这是一个很棒的双向学习过程,这也是我与下一代音乐人互动的方式。”

Dick Lee, Nathan Hartono, Singer, home, singaporean musician

年轻音乐人面对网络洪流及社交媒体的冲击,往往无法专注于作品的创作。他认为,身为音乐人,必须找回本质,找回初衷。“疫情开始前,我回归根源,到一家俱乐部演出。那只是一个很小的酒吧,里面架了一部大钢琴,现场大约100位观众。就是这样的简单纯粹,让听众可以好好地、认真地听完一场演奏。”

李迪文即将在8月23日与24日举办”DICK LEE 50th Anniversary Concert of Singapores Pop Icon“演唱会,观众可借此体验李迪文入行50年丰富多彩的作品,体验他如何将西方流行音乐与亚洲元素融合在经典曲目如《Bunga Sayang》和《Fried Rice Paradise》中,展现他身为作曲家和表演者的多面性。购票详情,请点击这里

向洋 我的音乐 我的归属

那是一个很炎热的下午,李迪文一脸轻松的弹奏了他所创作的“home”,细细回味他如何透过音乐找到了归属。接着,他与向洋并排而坐,提问向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想如何被世人记住?”乍听之下很简单,实则这个问题是他50年音乐路的概括。

所有的寻觅始于- 我是谁?

这正是向洋近年频频叩问自己的一道题。向洋入行与李迪文的入行经验颇为相似,一样在年少时期参加歌唱比赛而入行。向洋自小热爱音乐,在美国传奇歌手Frank Sinatra音乐中成长。他六岁学习钢琴,小学六年级学习小提琴,接着自修各种乐器,跟同学自组摇滚乐团。15岁的学校假期,他因缘际会之下参加碧山购物商场举办的“Teenage Icon”歌唱比赛,现场演唱Queen的“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无心插柳之下赢了比赛。他打趣说:“反正那时也没有人叫我闭嘴,我就继续唱下去咯。”

Dick Lee, Nathan Hartono, Singer, home, singaporean musician

他的星途随之展开,签约Music and Movement唱片公司后陆续推出多张个人专辑,有趣的是,首张专辑是跟年龄不符的爵士乐。除了举办迷你演唱会,他也于2008年国庆庆典献唱,担任孙燕姿(Stefanie Sun)演唱会嘉宾。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是2016年中国大型选秀节目《中国新歌声》,向洋扎实的唱功备受导师肯定,比赛期间更被封为“新加坡之光”。他以周杰伦战队冠军的资格参与总决赛,最后获得亚军。

成名在望 失去自我

赛后人气急升,为他打开了机会之门,排山倒海的关注却也让他无所适从。“我想所有歌手都会憧憬有天会成名,对吧?当成名实际发生时是非常可怕的,以前不关心我的人突然对我感兴趣,即使出门也会变成一件让人感到不安的事。”

名气带来机会却也让他无暇思考只能随波逐流,他告诉自己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来者不拒,谁知道过了这个村还有没有这个店呢?“当一切结束之后,我却发现自己早已偏离了原来的路,我在做别人期望我做的事,而不是我想做的事,比如留在中国,这并不在我的计划之内,但身边的人都说我必需融入环境抓紧机会。”表演邀约和媒体曝光纷至沓来,却也伴随大量的应酬。

如此这般人云亦云试了三年,深爱音乐的他已无法享受音乐带来的纯粹快乐。“我告诉自己不能只图享乐,得更努力才可以接近梦想。渐渐地,一切变得越来越艰难,我在当地没有属于自己的社交圈,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干什么,到头来我只是背着别人的期望过着不属于我的生活。”

这个问题再次浮现:我是谁?

为了找寻答案,他选择抽身离开,即便这意味人气下降也无所谓。他只想顺从自己的心再次找回对音乐的喜爱。当世界再度安静下来,他看见了心底的渴望和向往。当时疫情正好席卷全球,世界停摆反而给予他时间和空间。

找回动力后,他陆续发布三个不同的作品,包括去年九月推出的个人专辑“The Great Regression”,这张专辑让他找回主控权,从美学、制作、专辑封面等均由他一手包办。这张专辑总结了向洋过去几年来的低潮,他毫无保留地将情绪投射到歌曲中。音乐渡过了他,让他能够好好地与过去道别。

我想所有歌手都会憧憬有天会成名,对吧?当成名实际发生时是非常可怕的,以前不关心我的人突然对我感兴趣,即使出门也会变成一件让人感到不安的事。

向洋在珍珠山上有一个小房间,里面摆置了鼓、电吉他,还有各式音乐用具,墙壁刷上蓝色,墙上挂着有趣的海报,角落也堆满小东西。他坐在鼓前挥棒、摇摆,谈着音乐路上的种种起落。这里没有很多观众,也没有大舞台,但是32岁的他笑起来像个快乐的孩子,能够轻松自在的玩音乐,真的是太好了。

新加坡之歌 且行且探索

站在资深音乐人的立场,李迪文认为社交媒体风行让许多音乐人背道而驰,本地乐坛佳作难寻,前景堪忧。对面前辈的感叹,向洋不置可否,“音乐的确变得无可续性,不少人甚至直接放弃了创作。不过,我也遇见不少Z时代音乐人,科技和社交媒体就是他们的资源和工具,不但门槛变低了,一路上也有伯乐指点迷津。尽管竞争更加激烈,但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成长。我总觉得当初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因此这点倒是让我羡慕不已。”

Dick Lee, Nathan Hartono, Singer, home, singaporean musician

樱梅桃李,各种美丽的花朵在不同的季节优雅盛放,不同的人事物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本地音乐的价值和贡献是什么,许多本地音乐人经常被问到何为新加坡之声,向洋直率地说:“我不在乎这个,并不表示我不关心,而是我不认为任何歌手的责任是透过一首歌定义一个国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抱持真实和原创,透过作品将想法、文化潜移默化地投现到作品,比如我非常喜欢的歌手,Shigga shay就是一个很棒的例子,他总是致力于在作品里融入在地元素。”

他认为新加坡之声应该是更宏观的存在而非聚焦某一首歌,“它应该属于新加坡人共同发出的声音,不该由我们定义而是由三四十年后的人们来定义。现在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把这个压力卸下,专注于创作让我们引以为傲的高素质音乐,新加坡之声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作品中发酵。”

Editor In Chief: Sylvester Ng⁠ ⁠
Associate Editor : Dion Tang ⁠ ⁠
Art Director : Chen Jinghua | Eric Choon⁠ ⁠
Photography: Lawrence Teo
Additional photo : Dion Tang⁠
Series Producer: Low Shi Ping⁠ ⁠
Production House: Pointlineplane Pte Ltd⁠
Technical Director: Lee Fengnian ⁠
Executive Producer: Joey Thew ⁠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James Zhuang⁠
Camera Assistant: Ng Xuan Bin⁠
Editor: Jacen Chan⁠
Fashion styling: Angela Chu assisted by Tricia Fan⁠
Makeup: Cecilia Chng and Jane Lau using Tom Ford beauty⁠
Hair: Edward Aw and Jane Lau using Keune⁠
Fashion on Nathan Hartono: Hermes, Gucci, Ralph Lauren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