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第二代画家陈楚智 画境随心转 

淡看浮光掠影,随心徜徉于艺术天地,新加坡第二代画家陈楚智(Tan Choh Tee)分享个人创作心路历程。

Tan Choh Tee
Credit: ICON Singapore
Share this article

陈楚智的画室坐落西部一处英殖民地时期的黑白屋。环境静谧清幽,过去25年来,他扎根于此,潜心创作,刻画新加坡风景变迁。

走进画室,玄关两侧悬挂着两幅字画。一幅是友人赠送的对联画:“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艺术家本人的性情;另一侧则是星云法师的字画:“提放自如”。陈楚智说:“我喜欢这种随心的态度。”

在外界眼中,82岁的陈楚智就像是一位隐士,低调、淡泊名利。画室既是他创作的小天地,也是他珍藏古董瓷器文物的宝库。墙上挂着他的得意之作、千金难买的西藏唐卡,角落摆设着博物馆收藏等级的唐朝瓷器,外形犹如骆驼的罕见灵璧石……每个角落都充满文人雅趣,诉说着光阴故事。

1942年出生于广东潮汕,2006年文化奖得主,陈楚智是本地最顶尖的油画名家之一。他的创作深受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影响,擅长静物画和风景画,作品独特之处在于“以刀代笔”的技法,创造出浑厚灵动的画作,色调丰富,层次分明。去年11月,集菁社(Artcommune Gallery)为他举办“海峡殖民地余晖——陈楚智槟城画展”,再次以独具匠心的笔触,捕捉槟城老街斑驳沧桑之美。

传统味人情浓

老街、老店和静物一直是陈楚智钟爱的创作主题。槟城因保存着许多难得的老风景,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许多人只知道槟城传统美食,当地小贩依然保留着传统做法,比如用炭火炒粿条,食物格外美味。他们的商店摊位也保存着80年代的味道,有种随意的美,如今在新加坡已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习惯站着画画,一次可站上三个小时。“站着画画比较有精神,用笔更有力度,坐着太舒服就画不动了。”

在户外写生时,他常戴上耳机专心作画,不与人交谈,有时还被人误认为是哑巴,他都一笑置之。槟城之旅,当地店主看到他老人家长时间站着画画,主动递来茶水和椅子,也让他感受到当地浓郁的人情味。

早期作品以画笔创作为主,但近十年来,他更偏爱使用油画刀,画法不拘小节,这一特点在槟城风景画中完美体现。“过去用画笔,画风接近印象派,笔触较短细,强调光暗和形状。后来的我,更注重自己的感觉,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有时看到一些景色,心情激动,也会不拘泥于一些小细节的处理。”

使用油画刀,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实际的考量。“我有位北京画家同学,请了几个助手帮忙洗笔。对画家来说,洗笔就像厨师做饭后还得洗碗一样,但我们没条件请人洗笔,所以我就选择油画刀。我喜欢它带来强烈的概括性,画面明亮,色彩浓郁饱满。刀用完了,用纸抹干净就好了。”

Credit: ICON Singapore

由简至繁

随着人生的变化,陈楚智的画风也在不断演进。早期作品色彩简约深沉,如今画作色彩更丰富,层次感更强。

1976年成为全职画家前,陈楚智曾在出版社从事书籍装帧设计长达13年。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有限,他无法购买太多颜料,所以创作时常以简约色调为主。有了经济能力后,创作更自由,用的也是最好的颜料。“用油画刀创作,其实非常耗颜料。我用的是荷兰的牌子Old Holland,虽然是最贵的颜料,却是以手工制作的,可以画出我要的质感。”

60年代,他在南洋美专学西洋画,毕业后向陈文希学过两年水墨画,个人创作风格也受到恩师影响。“我当时画油画,也画水墨画,但最终发现自己更适合油画,因为油画更厚重,复杂多变。无论是什么东西,都要适合自己才行。也因为我学过水墨画,用笔时仍保留水墨画的笔法,也会追求意境之美。”

画室中央处,挂着他的一幅巨大油画《雁荡山》,就充满东方山水画的韵味。“中西融汇是我的追求,至今还没达到完美。现在的艺术和以前不一样,如今信息发达,什么元素都互相影响,已经没有绝对的东方或西方元素。人对美的要求是共通的,艺术家追求融合,再体现自己的个性。​”

贵在坚持

请他分享新一代艺术家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陈楚智说:“最重要是坚持。艺术之路不易行,虽然美专每年有不少毕业生,但能坚持的人少之又少。”

70 年代决定全职当画家,主要原因是城市正在经历重建,老建筑大量拆迁。“那时我还在出版社工作,周末才有时间画画,每次还没画完,人家的屋子都拆光了,我很紧张,最后索性决定辞职。”

尽管当时公司极力挽留,陈楚智仍坚持决定,辞去工作,追求艺术事业,并靠着一些兼职设计工作和教画画维持生计。艺术家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磨砺的过程,“这条路不容易, ​但我没想过放弃,因为太喜欢了,不只是热爱,画画也是我的娱乐。”

生活看似琐碎平凡,但蕴藏无穷的创作灵感。疫情期间,他和大家一样无法出门,家里的大蒜、山竹、番茄和萝卜等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画到没东西画了,我就画瓶瓶罐罐。画画的时间不长,但思考构图的时间很长。”

现在不是为了钱而画画。很多人是这样的,画新加坡河,对着老照片来画,但我对照片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事我就不做。


这些年创作心态最大的转变,他说是晚年随心而画。“过去是为了生活而画,现在是真正以享受的心态去创作,更为纯粹,也是最好的创作心态。”

问艺术大师,新加坡是否还有他想画的风景?他坦言:“我从60年代开始画本地景物,已画到尽头了,现在再看,已经没有感觉。新加坡河就是一条清洁的河,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风景是熙来攘往的。牛车水也不一样了,变得很清洁,颜色统一​。小印度有些地方还是有点味道的。”

对于艺术创作,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即便有人奉上真金白银,请他画某个题材,若是没感觉,他也不会行动。“现在不是为了钱而画画。很多人是这样的,画新加坡河,对着老照片来画,但我对照片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事我就不做。”

多年来,他很少接受访问或出席活动。个人画室曾一度对外开放,但因为受不了人来人往的嘈杂,最后还是选择闭门。深居简出,专注于创作,关于个人展览计划,他认为应该交给专业人士处理。

“展览、卖画是画廊的事,不是画家的事。现在很多人会直接找我买画,我都请他们去找画廊,因为那是他们的专业。一个画家整天曝光不是一件好事。”

年届耄耋之年,他对创作的热情不变。去年6月,应中国收藏家缪品芬的邀请,他到对方位于德国丘岭森林区的住处小住,随性地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他笑言:“我本来只是想去走走,但风景实在太美,不画不行,便临时起意,在当地买了画材创作了作品,为了答谢,也送了两张画作给收藏家。”

回国后,他的六幅画作还没来得及展出,已被两位本地收藏家买光。明年9月,他将接受另一位收藏家的赞助邀请,前往巴黎旅居半个月,预计将创作更多精彩的作品。

摄影 Angela Guo 
美术指导 Eric Choon 
造型 Dolphin Yeo 
妆发Aung Apichai, Artistry Studios using Tom Ford Beauty and Kevin.Murphy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