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一鸟一天堂 李福茂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妙笔丹青知春秋。名画除了赏析也记录生活风景,经过时间的发酵,化为历史洪流一部分,画中景物也成了后人探究文化的重要文献。《风华》THE ICONS 名人系列压轴的是我国第二与第三代画家李福茂与林仰章。
李福茂被誉为画国花的高手,他也是目前区域内唯一的胡姬花画家,多年来以细腻雅致的工笔画见称。他毕业于南洋美专(现为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师承陈宗瑞与施香沱,特殊学术背景让他的作品有别于传统工笔画,结合中西技法,细腻中见力度,灵动中见谧静,花鸟入画精彩纷呈。
他说,念美专时,举凡油画水彩木刻都得学,作画时自然地把不同的技巧都融合在一起,“西洋画讲究光线,一般都是前亮后暗,中国画正好相反,我把两者融合,同时也将工笔画的技巧和写意融会贯通,这么一来,画面就更丰富饱满。”
1970年南洋美专毕业之后,李福茂加入《南洋商报》,后来转到编辑部美术组,负责画版头和插画;报业合并后成为《联合早报》副刊编辑。在报馆的28年期间,他依旧天天画画。
Photo: Veronica Tay
兰花盛开 招蜂引蝶
步入古稀之年,76岁的他仍孜孜不倦天天作画。李福茂作画的大台桌放置在二楼梯口,桌上摆满卷轴、宣纸与颜料,桌前开了扇窗,每天借着天光作画,一画就将近一甲子。
李福茂与太太至今仍住在祖宅,这一栋传了三代的两层楼排屋在他的创作生涯里起了关键作用。 早年李家庭院种植超过3000株胡姬花,繁花盛茂招蜂引蝶,好不漂亮。李福茂说,念美专时虽主修西洋画但钟情于国画,常常临摹牡丹,“老师跟我说‘你家种胡姬花,为何不画胡姬花?画自己种的胡姬岂不更活脱生动,同时更能表现南洋意境。’”恩师一语惊醒梦中人,从此流连花丛觅花影将近一甲子。
当时还有一件事让李福茂下定决心绘画胡姬花。“1969年,我以学生身份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新加坡开埠150周年画展,以一幅胡姬花作品获选。第二年我又送两件作品参加国庆美展,没想到我在开幕隔天再去看的时候,画竟然不见了,被总理公署把画买下当作英联邦总理会议送给外国贵宾的礼物。”
这两幅画售价400元,当时美专一个月学费才10元,对年轻画家来说是很大的肯定和鼓舞。一开始,他临摹中国白描大师陈子奋的双钩白描画册练习技法,后来将一盆胡姬花摆在面前练习,直到捉到它的特性和神韵为止。
Photo: Dion Tang
李福茂爱莳花弄草,胡姬花顽强的生命力让他深深着迷。多年观察下来,他了解花开花谢去无踪,所以选择将胡姬花的千姿百态画下来,留下它们最美好灿烂的一面。“我喜欢蝴蝶兰,也画过红蜘蛛,这两个品种比较流行,颜色也较吸引我,现在有很多变种胡姬花,花瓣有很多黑点,不好看。”
如今李家花园的胡姬花数量已不及早年,但为数依然不少,常吸引自来鸟筑巢,李福茂也乐得观察鸟儿神态与互动,画里鲜艳的色彩层层叠叠,鸟儿花儿跃然纸上活灵活现,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李家的斑鸠,李福茂打趣地说,不过就是将日常所见之景融汇入画而已。
“我画画不打初稿,让一幅画顺其自然地发展,随性所至地添加旁支末节,比如心血来潮添上几只鸟或者一丛青葱绿竹在前景。我会先用白描双钩勾勒线条再上色,颜色需要一层层加以营造层次感,我也会在墨里添加一点洋红色,让效果更活泼。” 他说,画工笔画时心得静,线条才会温和耐看否则线条紊乱浮躁。
稳扎稳打 绘一生精彩
李福茂是1981年第二届文化奖得主,也是我国第二位获得此殊荣的画家,他少年得志但个性谦和,不爱把风光事迹拿来说嘴。《新明日报》前总编辑杜南发就曾说过,当年李福茂荣获文化奖时,连在报馆办公室跟他比邻而坐的他都不知情,可见他有多不爱炫耀。李福茂打趣说:“林子平曾跟我说‘福茂啊,你堂堂一个文化奖得主,留在报馆干什么呢?’”
1988年,李福茂提早退休,全情投入画画世界,也有更多时间到大自然取材,格局越见宽广,构图热闹繁复。期间,李福茂游历了中国山川美景后创作了一系列工笔山水画作,2000年举办生平首个作品展时,展出多幅山水画,获得不少回响。
李福茂说,他的山水代画首先会选择一个地标作为视觉焦点,以描绘福康宁公园(Fort Canning Park)景色的《山花迎朝晖 》为例,“我以前常常到国家剧场看戏,福康宁公园里保留了一个五角菱形立面,我就以此为地标融入画里。”
Photo: Dion Tang
由于工笔画讲究心神合一慢工出细货,加上他对作品要求甚高,所以要完成一幅画更加费时,导致市场上一画难求,往往还没画完就有买家排队求购,更遑论有足够的作品展览。他在2010年举办第二次个展,筹办期间一丝不苟地投入创作,谢绝了不少登门买画的藏家。他回忆:“有十年的时间我一幅画都不卖,计划将画存起来办画展,结果展出后不到一个星期,所有画都被买完了,我才知道外面有那么多人要买我的画。”
李福茂的作品除了珍藏在新加坡博物馆和南大文物馆,也为埃及前总统沙达(Mohamed Anwar al-Sadat)、泰国前首相布勒姆(Prem Tinsulanonda)、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桑(Corazon Aquino)、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Perez de Cuellar)、英国公主玛格烈(Princess Margaret, Countess of Snowdon)等所收藏。
身为第二代画家代表人物,李福茂热爱传统技艺,他是如何看待新一代画家的呢?“新一代画家受的教育比较多,有些画家想要标新立异。创新首先得具备基础和内涵,这跟建房子一样,必需有坚固的地基,否则不管外表多么美,它还是会塌下来的。”
他语重心长:“有些年轻画家凭抽象画拿了大奖,但是一年后就消失无踪,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无法引起大众共鸣,只能孤芳自赏。也有一些年轻画家爱走捷径,觉得电脑一个按键就可以画出来,但电脑画出来的东西死板无灵气。”
Photo: Veronica Tay
一时一景 描绘生活面貌 林仰章
林仰章高大魁梧却处处流露文人气质,衣装素雅但气韵儒雅又幽默。他的画室藏在工业大楼里,窗外工地正在兴建大楼,吊机喧嚣;室内洋溢祥和之气,他在俗事缠身的尘世里,打造一间静谧茶室,恬然自得泡杯茶看风起云涌。
林仰章将画室取名“点墨庐”,谦虚地自我调侃胸无点墨,点墨也比喻水墨画。 室内画影处处,要不是挂在墙上,就是整整齐齐地挂在特制的拖拉式收纳架,一拖一拉,像他的履历表,展示了多年的作品。
他的作品多取材自生活,题材广泛,除了花卉水果等静物,也画猫描景也绘人。物架上晒干后形状优美的南瓜和佛手柑,以各种姿态现身画里。窗前置一小瓦缸,几尾鱼在水里恣意慢游,这意境让人不禁联想到他的“小鱼戏池中间”系列。
从窗外望出去,高楼林立,看山无山看水亦没水,但他怀抱山水,凭空想象完成“城市山水系列”,将大楼幻化为连绵起伏的山峦,川流不息的大路成了潺潺流水。而他,在这片钢骨大山安身立命,以画笔捕捉生活里的吉光片羽。
Photo: Veronica Tay
画无定法 以无法为法
林仰章钟情水墨,爱法国印象派先驱莫内(Claude Monet)、英国天才画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我也喜欢Jeff Koons,他的作品很好玩,有很多快乐的成分在里面。”他不拘泥单一风格,也乐于打破框架,将中西画技法融会贯通,常有惊喜之作,有不加烘托简练的白描,有展现自我意识的豪迈写意,亦有将丙烯用于宣纸的创意,每一系列都自成一格。
“有两句话对我影响至深,一句是明朝竟陵派的‘以无法为法’,别墨守成规;另一句是‘读书心明’,多读书才能培养内涵。绘画即创作,不该画地自限,多尝试多挑战更有趣。并不是多就是好,或少才是好,而是你的作品是不是真的好?多元尝试若都能获得大众认同,就表示你的创意是可以被接受的。”
学海无涯,精益求精。数次到林仰章画室都会发现他又尝试新的画纸或颜料,侃侃而谈分享新作的特殊之处。“一般画家忠于某种形式,我认为画画本就是充满创意的,不拘泥特定格式或风格。我会用很多鲜艳亮丽的颜色,当初我画城市系列时,有人说我用色太过鲜艳,但我们身处于一个高度发展的城市,生活开心愉快,并不是悲惨世界,为什么不可以用亮丽的颜色呢?”
Photo: Dion Tang
名师指点 虚怀若谷
林仰章的画家之路迂回曲折。身为第三代画家,他并非科班出生。“当年我想要念美专,但是当时父母认为当画家难找吃,希望我多念点书,所以我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念中文系,后来又肩负家人期望留学澳洲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以经济系硕士毕业。”
毕业后,他参与教育部师资训练学院,曾任达迈中学(Damai Secondary School)、英华自主中学(Anglo-Chinese School)美术老师,执教鞭22年。
其实,林仰章的绘画启蒙得早,小时候林家位于蒂华顿路(Tiverton Road),他的外婆家在圣多马径(St. Thomas Walk),就在南洋美专隔壁,加上父亲与我国第一代画家陈文希、钟泗宾又有私交,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画画自然产生了兴趣。
当年,林家与陈文希相近,林仰章常去串门子,陈文希跟他非常投缘,“小时候我常常看钟泗宾、陈文希作画,陈文希对我的鼓励非常重要,他不但将签名画送给我,还邀我跟他一起作画,他是个大画家,能够一起创作,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他都会叫我‘小弟’,兴致来时会拿出画册跟我讲解。”有一年众人为陈文希生日不知道该送什么礼,陈文希说“叫小弟刻一方印章”,写下“文希八十三後”由林仰章来刻字。
他阐述,一生中有几位老师对他影响至深,包括教他水彩画的林江奇老师,高中时的吴哲民老师,大学时绘画班指导老师陈有炳的基础理论更为他打下良好基础,助益良多。
他回忆:“我很好奇水墨画怎么一回事,跟同学买了那种五六毛钱的便宜毛笔和墨水在报纸上画画,这一幕被吴老师看见了,他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画的,后来更将我带到画室指导。”后来吴哲民将林仰章的作品《画一串葡萄》拿去参展青年节美展,作品入选了。
Photo: Dion Tang
扎实基础 创新之本
林仰章热爱绘画,也写得一手好字,作品常伴有题字,多是抒发生活看法,幽默诙谐一语中的,这些灵感也来自生活。他不管到哪都会带本记事簿,记录所见所闻,以画记事以字叙事。这些本子,他有十数本,内容不拘,有生活杂见也有旅行见闻,画得细腻,文字贴题精彩。
“我最喜欢的作品是《人文系列》和《静思无语》。现代人太忙碌了,所以我籍由作品告诉大家身体喊累时就得休息。《静思无语》我画了一系列的人在思考,告诫自己别一直说话要专注思考。其中《累了得休息》背后是有个典故的,我执教时非常忙碌,周末也得回学校带学生参加活动,忙着忙着有一天就病了,我就以自己的故事画了那幅作品。”放下教鞭转当全职画家。他笑说:“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挣扎,差点想要放弃。吃苦也是很重要的磨炼,我很多作品的影子都是那时留下来的,我无法否定这点。”
Photo: Dion Tang
林仰章不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不忘提醒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是一切的根基。“基本功打好再慢慢地创新更杰出的作品。创新是必要的,但必需真诚地从内心演化而来,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样才能获得大家的尊重与认同。比如当初《城市系列》的原貌并不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模样,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蜕变的过程。”没有基础的作品,只能哗众取宠,无法说服大众更不会隽永。
他为新一代画家喊话。“不要灰心。我刚出来的时候也常常被批评到鼻青脸肿,我会问自己‘你是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吗?’有抄袭别人的作品吗?还要衡量与思考别人的评论是否合理。最重要的是画得开心自己觉得有意义,而非跟风市场趋势,今天水墨画流行你就画水墨画,明天流行油画就画油画,不该如此。”
李福茂与林仰章于1月19日至2月4日在本地画廊Gallery NaWei携手举办《艺 · 话 Artistic Dialogue Art Exhibition》展览。
Photography Veronica Tay & Dion Tang
Art Director : Chen Jinghua & Eric Choon
Photography Assistant : Phyllicia Wang
Styling: Angela Chu
Makeup: Amy Chow using M.A.C Cosmetics
Hair: Jimmy Yap@Kimistry Hair Boutique
Production House: Point Line Plane
Production Studio: That One Studio
Head of Production: Lee Fengnian
Series Producer: Low Shi Ping
Technical Director: Lee Fengnian
Director: Nash Siow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James Zhuang
Grip: Macarthur Lim
Junior Grip: Rais Asfa Danish Bin Ezani Rais
Sound: James Choong
Sound: See Tong Wai
Additional Photography: Lee Fengnian
Post Production: Nash Siow
Subtitles: Lin Junyang
On Lee Hock Moh: Brunello Cucinelli & Etro
On Ling Yang Chang: 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