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Wild Rice剧场 王爱仁与阿菲言的人生戏码

野米剧场(Wild Rice)艺术总监王爱仁(Ivan Heng)和小说家兼剧作家阿菲言(Alfian Saat)深耕本地剧场25年,创作许多令人印象深刻且引人深思的作品。他们如何挑战灰色地带,透过戏剧探讨社会问题,引起反思。

Share this article

本地知名英语剧场—野米剧场创办人兼艺术总监王爱仁认为,剧场不仅是体验不同人生的场所,更是奇迹发生的高光时刻。剧场作品能够开阔视野,解放思想,触动心灵,从而创造理解与共鸣。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法律系期间结识一些搞剧场的朋友,包括剧场总监兼文化奖得主陈崇敬(Alvin Tan)、本地知名剧作家Haresh Sharma和资深剧场人王景生(Ong Keng Sen)等,正是他们引导了他走上剧场之路,打开他对剧场的眼界。

毕业后,王爱仁参与了“Army Daze”、“Beauty World”和“Butterfly”等剧演出。这几部作品当中,“Army Daze”的演出让他感受最深,“参与这部剧时,被看见被理解的认同感油然而生,引领我融入戏剧这个社区,也让我立志成为本地戏剧一分子。”为了专研戏剧,王爱仁考获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Royal Conservatoire of Scotland)奖学金,成为新加坡首位考进该校就读的艺术学者。

戏剧对王爱仁来说,并非三分钟热度的爱好而已,他从此一头栽入戏剧的大千世界。他在苏格兰和伦敦分别创立两个剧场,除了舞台剧也涉足电影与电视,透过多元发展吸收实践经验。旅居国外一段时间后,他于1997年回到新加坡,担任新加坡剧场副艺术总监,为本地艺术界献力。2000年,他创立野米剧场,剧场成立至今已制作约115部剧目,被誉为本地最具代表性的剧场之一。

多元创作 打破框架

野米剧场的核心理念是致力于将在地生活文化元素融入作品当中,以创作属于新加坡的戏剧,赋予新加坡人身份认同、自豪感和归属感。“70、80 年代期间,新加坡的剧场作品主要受英国和美国影响,我们透过创作属于新加坡的自身故事,让观众感受到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这些年来,我们因为不懈地寻找和尝试,经历了很多挑战。当然,过程中我们也成长不少。”

2006年,王爱仁推动新加坡戏剧节(Singapore Theatre Festival) ,活动期间透过实验剧场、互动戏剧体验等致力于激发创意以及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也成为接轨本地与海外剧场互动交流的重要桥梁。

不安于现状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野米剧场与时并进,勇于挣脱传统框架,大胆挑战充满议题性的剧目,更难能可贵的是不拘泥于某些风格或形式,透过多元戏剧形式如音乐剧、家庭剧,甚至开拓纪录片风格,打造独特艺术氛围,向观众展示各种可能性。

王爱仁领军的野米剧场多年来就是凭借着不断探索与发问的精神,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除了透过戏剧引领观众探讨时事,剧场也擅长以崭新手法重新演绎东方文学。2017年,王爱仁与剧场副艺术总监魏铭耀(Glen Goei)重新演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白蛇传》,在音乐剧《白蛇娘娘》(Mama White Snake)反串白蛇与青蛇。去年,剧场也首度呈献英文歌剧改编版的《梁祝》(The Butterfly Lovers),以全新视角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Wildrice_Ivan Heng_Alfian Saat

王爱仁演而优则导,累积不少佳作,他认为,谈论他的剧场生涯,有三部作品不可不提。第一部是《娘惹艾美丽》(Emily of Emerald Hill),这部作品聚集戏剧界杰出人物,展现社区凝聚力。另一个亮点是改编自英国作家George Orwell同名小说的寓言式话剧《动物庄园》(Animal Farm),这部剧由他执导,重新演绎并融入新加坡特殊语境,首演便引起轰动,并且登上头条。

王爱仁称屡获殊荣的多语剧《酒店》(Hotel) 为剧场的巅峰之作。这部巨作于2015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首次登场,演出时长五小时,14位演员演绎66个角色,以英语、马来语、淡米尔语、华语、粤语、闽南语和日语演出,将新加坡1915年至2015年一世纪的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浓缩在五小时,在本地演出后获得热烈回响,2017年在南澳澳亚艺术节(OzAsia Festival)作为旗舰节目,演出也博得满堂彩。

“过去30年来,新加坡剧场为社会提供一面反思的镜子。身为剧场工作者,我有幸能通过所扮演的角色换个角度看待事物,体会不同人生。”王爱仁说:“戏剧打开大众眼界,激发同理心和理解力。通过戏剧,我们可以探讨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思考如何成为更好的人。新加坡有着丰富的历史,我们的作品也反映了这些历史,探索新加坡如何走到今天,以及我们的未来潜力。”

除了耕耘剧场和创作,王爱仁也积极培育下一代剧场人,疫情暴发剧场停摆,除了推出各式线上体验,他更将焦点转而培育新晋导演,提供辅导与资源,给予他们发挥长才的平台。这项孵化项目发展成长期计划,包括驻场导演及演员培训。

“我希望野米剧场能继续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族群。我们有个从5岁到 35 岁的教育项目,希望让更多人接触戏剧。尽管世界不断改变,我相信戏剧仍能继续带给观众惊喜和感动;期待有一天观众能自由选择想看的演出。新加坡戏剧的未来是光明的,我为新加坡的戏剧界感到自豪,因为每个剧场都各具特色,我们共同构成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艺术图景。”

剧团在构思与创作时力求多元,平衡艺术与商业也兼顾娱乐性,还要启发观众思考,与观众对话。
Wildrice_Ivan Heng_Alfian Saat

Alfian Saat / 我写故我在

野米剧院位于福南商场,占据三层楼的空间,是本地首个进驻购物商场并拥有伸展式三面舞台的剧院。这个可容纳358名观众的剧院借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天鹅剧场,观众距离舞台不超过12米,旨在拉近舞台与观众的距离。

舞台后方有一面独特的木板墙,采用具有80年历史,过去用在歌台和剧院的实木横梁建成,这些木料不仅代表本地文化和历史,对同样从事表演的野米剧团来说,这是一种与历史产生共鸣的方式。

共鸣,是编剧在动笔前必须精心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能够触动观众内心的题材,不仅能引爆票房,还能让故事变得更加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能够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的剧情,犹如一把钥匙,打开情感的大门,让观众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野米驻团编剧Alfian Saat喜欢从新闻标题和内容找寻蛛丝马迹,“我总觉得字里行间藏着被埋藏的内容。”

Alfian自小热爱写作,在校时参与写作创意工坊(Creative Arts program),他笑说:“知名剧作家Haresh Sharma曾来开课,后来更成为我的导师。我曾天真地梦想跟他一样成为全职剧作家,殊不知当时本地全职剧作家根本五根手指头都数不完。”

他坚定志向后不断“磨剑”,唯有不断累积经验才能更接近梦想。中学时,他荣获校内戏剧比赛“最佳剧本奖”,成为他继续写作的动力。“大学时,某位观众在看了我撰写批判本地教育制度的Black Boards, White Walls后激动大哭,让我意识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引起的强烈共鸣和情感连接。”

他相信缘分,更坚信当剧场人是自己的宿命。当你有强烈的信念,宇宙自然会回应你。“某天我看完一场剧在咖啡店遇见了王爱仁,我看过他参演的 Emily of Emerald Hill,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一人饰演多个角色演出长达三小时的独角戏,每晚都能让观众起立鼓掌。我上前打招呼,没想到他竟然看过我的书。”那次偶然的机遇不仅改变了他的命运,也让野米剧团从此多了一位才华横溢的生力军。

今年是Alfian驻团20年,他不但编剧,也是一位多产的文学作家,他勇于挑战灰色地带,作品以具批判性见称,乐于探讨种族、性别与政治禁忌话题,“我对隐秘历史和边缘故事感兴趣,有人说我爱质疑主流观点,我认为好的艺术来自质疑。比如,英国殖民主义对我们来说真的那么好吗?我认为,这些议题值得深入讨论和探讨。”

他的代表作之一“Cook a Pot of Curry”聚焦国人对《人口白皮书》的反应,以纪录剧的形式,探讨移民、融合、仇外心理、外籍劳工政策和国家认同等问题。将焦点放在被社会消音的群体,引导大众透过戏剧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社会议题。

Alfian曾荣获国家艺术理事会颁发的“新加坡青年艺术家奖”和《海峡时报》”生活!戏剧奖”中三次获颁”最佳剧本奖”,至今创作超过50部戏剧作品,野米巨作《酒店》就是他的作品之一。

Wildrice_Ivan Heng_Alfian Saat

挑战禁忌议题 激起思考涟漪

游走在不同形态的文字创作之间,比较之下,剧本创作似乎比诗词与散文创作更立体生动,他认为:“剧场有一种紧迫感,从构思到演出时间并不长,也不会像电影有漫长的制作周期。剧场能对时下热点话题做出回应和反应,我们得时刻关注社会动态。”他补充,“提到热点话题,人们常以为我们在挑衅,实际上剧场是让大众得以从不同观点去看一件事的地方,让观众在思维与情感能够有更多的包容性。我们通过艺术表演探讨敏感话题,而不是回避;通过讨论与辩论寻求共识,而不是让分歧激化。”

他进一步解释,选择剧本题材时喜欢探索隐藏的历史和未被发掘的故事。艺术应该质疑和挑战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观念,而非盲目接受。他期望透过诉说这些故事,避免大众陷入二元对立思维。“社会和媒体塑造了我们的观念和价值观,我希望透过崭新视角,探究事件过程的复杂性。”

我们通过艺术表演探讨敏感话题,而不是回避;通过讨论与辩论寻求共识,而不是让分歧激化。

“我写过一部家庭冲突剧,讲述一个家庭的孩子们在海外生活的故事,从而探讨移民、归属感和国家认同等问题。 2011 年后,我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并以此为背景创作不少作品,包括比如《酒店》探讨新加坡的殖民历史,同时提出疑问:为何新加坡要庆祝莱佛士登陆新加坡之始而不是结束呢?”

比起剧场,时下年轻人更偏好短视频或电影,建立本地观众族群是剧团多年不懈的努力目标。他强调,吸引观众的关键是能引起他们共鸣的故事,好的戏剧应该来自在地社区,只要内容足够引起共鸣,并不需要出国巡演来证明其成功。“我们的观众群体非常国际化,很多人甚至会飞到新加坡来看我们的演出。”

他说,这些年来剧团成功地平衡艺术创作与商业需求,既制作具挑战性的内容同时吸引大量观众。“戏剧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探索和表达,让观众在剧场中看到不同的世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共鸣。”

Editor In Chief: Sylvester Ng⁠ ⁠
Associate Editor : Dion Tang ⁠ ⁠
Art Director : Chen Jinghua | Eric Choon⁠ ⁠
Photography: Veronica Tay
Series Producer: Low Shi Ping⁠ ⁠
Production House: Pointlineplane Pte Ltd⁠
Technical Director: Lee Fengnian ⁠
Executive Producer: Joey Thew ⁠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James Zhuang⁠
Camera Assistant: Ng Xuan Bin⁠
Editor: Jacen Chan⁠
Fashion styling: Angela Chu assisted by Tricia Fan⁠
Makeup: Bobbi Ng from The Makeup Room using Hermes
Hair: Aung Apichai from Artistry Studio using Kevin Murphy
Fashion : Versace, Etro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