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航运新势力:Pyxis创办人方逸泽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新加坡海港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为推动新加坡迈向净零排放目标,政府正与海事业者携手探索多元能源方案。本地电动船初创公司Pyxis创办人方逸泽致力于打造可持续航运生态系统,重塑行业未来。
文 / Hayley Zhang Yujie /
投身海事业的热情自幼便已萌芽。方逸泽(Tommy Phun)的祖父是名船夫,从小听着祖父讲述新加坡河上的工作经历,童年时常在船只间穿梭,萌生对航运的浓厚兴趣。父亲方耀清于1986年创立永合船务(Eng Hup Shipping),由一艘小船起步,逐步发展为拥有庞大船队与自有船厂的本地企业。方逸泽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主修商业管理 期间,曾为家族企业提出收购船厂,建立自有基地的战略方案,并于2012年成功促成对Bee Sin船厂的收购。
随着政府推动及全球对环保解决方案需求的增长,海事业也开始向可持续发展转型。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也规定从2030年起,在新加坡港口运营的新造港口船舶的驱动系统须采纳三项环保措施中的一项,即完全电动化,或可使用B100生物柴油,或具备采用氢气等净零排放燃料的能力。
与此同时,方逸泽意识到随着客户需求转变,可持续资质成为大型招标的基本门槛,创新压力不断加剧。“如果不转型,五到十年内就可能被市场淘汰。这不仅是家族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整个航运业的共同挑战。”看准转型契机,他于2022年创办了Pyxis,致力于推动行业迈向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
“我们发现,电动化最契合港口作业船舶的运营特点。目前,新加坡约有1600艘近海船只亟待转型,市场迫切需要一个既可扩展,又具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创办Pyxis的初衷——为行业加速绿色转型。”他指出,电动化不仅履行环保责任,在商业层面同样具备显著优势。相比传统柴油船,电动船结构更为简洁,有助于降低维护和运营成本;航行时安静、无震动,不仅提升乘坐体验,也显著改善船员的工作环境。
Pyxis目前有两款全电动船型投入运营,分别为Pyxis One和Pyxis R。其中,去年推出的X Tron(即Pyxis One型号)是本地首艘用于客运接驳的全电动双体船,主要服务于内港接驳,可在本岛与停泊区之间运送最多12名乘客及 两名船员。相比柴油船,Pyxis One预计每小时可减少高达120公斤的碳排放。
新加坡首艘以太阳能驱动的Pyxis R观光电动船于今年3月在滨海湾艺术科学博物馆正式亮相,为新加坡河游船业者WaterB提供更环保的观光接驳服务。本次拍摄所用的正是这款船只。船体采用铝制双体(aluminium catamaran)结构,不仅大幅提升稳定性,减少晃动,还能为乘客带来更平稳舒适的乘船体验,同时有效降低晕船的可能性。更令人惊讶的是,这艘电动船航行所需电力,仅相当于3至4台吹风机。
羊毛针织开衫、棉混纺T恤和棉混纺裤/Brunello Cucinelli。
“Pyxis R的一大亮点是具备 运输工具到电网’(vehicle-to-grid,V2G)技术,与传统游船不同,它不仅能从电网 充电,还能将多余电力回输电网。此外,船上配置的太阳能板与智能船队管理系统Electra,大幅降低对岸上充电的依赖。”他补充,Pyxis采用的3E生态系统涵盖电动船舶、Electra及充电基础设施。其中核心为Electra,该数字平台整合船队管理、充电、路线优化、预测性维护和排放追踪,简化运营流程,助力电动船舶的全面应用。
短短三年内,Pyxis不仅成功推出Pyxis One和Pyxis R,还与全球航运巨头三井商船(Mitsui O.S.K Lines, MOL) 签署合作备忘录,迈向国际市场,并携手SP Mobility在滨海南码头设立本地首个公共船用充电站。今年,公司 计划在年底前再投入14 艘电动船舶,持续推动绿色航运的发展。
“未来,Pyxis的目标是在亚太地区部署超过500艘电动船舶,不仅追求规模成长,更希望引导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通过电动化、智能科技与持续创新,打造一个更具责任感与前瞻性的绿色航运生态。”
摄影 Clement Goh
美术指导 Eric Choon
造型 Angela Chu
妆发 Dorcas Yam using Oasis+ and N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