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y Monteiro 一生悬命爵士魂

爵士乐源自美国纽奥良黑人社群,多年来随着时代变迁,被视为当代文化的缩影。对本地“摇摆之王”Jeremy来说,爵士乐则是他的人生乐谱,纵然有高潮起落,每一章依然精彩万分。爵士乐的精髓在于即兴,照谱操练往往索然无味,但要精确提纲挈领并非短时间能够掌握,对这位2002年文化奖得主来说,爵士乐早已是他骨血里的一部分。

今年63岁的Jeremy生长于热爱音乐的家庭,祖父喜欢弹钢琴,不管是英文、华文还是马来文的乐曲他都会弹,祖母热爱唱歌。父亲Abner Monteiro是他的启蒙老师,曾担任警察,后来任职于石油公司的Abner Monteiro珍藏了大量爵士吉他唱片,闲暇喜欢跟朋友聚在一起弹爵士吉他即兴演奏。Jeremy受到家中长辈的熏陶,自小就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喜爱唱歌的他说:“我的家充满了音乐,我很幸运能够在小时候就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有趣的音乐。”

Jeremy Monteiro_Joanna Dong_Jazz

中学O水准考试后,Jeremy加入位于东海岸路的Country Club酒店,担任独奏钢琴师与风琴师。1975 年初,他参与392俱乐部钢琴师面试,受到店主的赏识,邀请他担任钢琴师和乐团领队,当时乐队成员都介于30、40岁,让他这个小毛头担任领队无疑是对他的能力给予高度肯定。

从那时候开始,他就一头栽进爵士乐的世界,除了弹奏表演,也展露过人的创作天赋。1985年,Jeremy与Robin Macatangay联合创作的“Too Late to Say”在国际音乐比赛The Isle of Wight Song Festival 4万多首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入选决赛的新加坡创作。他的音乐生涯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88年在瑞士Montreux Jazz Festival爵士节的演出,事后获得美国“Billboard Magazine”与《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等报道,让他的才华在国际崭露头角。他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名人录,同时获选为东南亚首位葛莱美奖评委。

每年Jeremy巡演不下20场,至今发行40余张爵士专辑,创作超过700首曲子,参与300多张流行音乐专辑制作,曽为邓丽君担任钢琴演奏,也跟林子祥、黄莺莺、苏芮和叶丽仪等歌手合作;代表作也包括1987年和1990年的国庆歌曲“We are Singapore”“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等。

发扬爵士 不遗余力

多年来,Jeremy将他对爵士乐的热爱,从小爱发扬成为推动本地爵士乐的大爱。他的多项创举也对本地音乐界带来关键性的效益与改变。他在1987年与另外四名音乐人联合创立了新加坡词曲版权协会(Composers and Authors Society of Singapore,COMPASS),担任董事一职,旨在维护词曲创作者的版权利益,处理音乐版权与音乐作品使用权,打造公平与健康的创作环境。

他获委任首届新加坡国际爵士艺术节(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azz Festival)艺术总监,成功召集52个海内外乐团齐聚本地。七年前,他与律师梁利安(Susan Peh)等爵士同好成立新加坡爵士协会(Jazz Association Singapore,JASS),担任执行董事兼音乐总监,通过年度慈善晚宴筹募资金,推广新加坡爵士乐文化,将善款用于促进新加坡爵士乐发展,栽培下一代爵士人才,也为更多爵士音乐家伸出援手。

Jeremy Monteiro_Joanna Dong_Jazz

沉淀身心 灵感自来

身为创作者,不管日程多么忙碌,Jeremy都要拨出时间沉淀思绪,找寻灵感。他笑称,曾经每天静坐沉思,现在则是太忙又懒惰,平均一周静坐两三天。他喜欢到海边汲取灵感,1980年代时几乎每个月都会到马来西亚柔佛州的迪沙鲁(Desaru)海滩找灵感。“那是距离新加坡最近、拥有最美、最有度假感的沙滩。我喜欢躺在沙滩椅上创作,其中一首国家生产活动主题曲(National Productivity Song)就是在那里写的。另外,我和好友Robin Macatangay一起创作的‘soliloquio’也是在迪沙鲁沙滩上创作的,那是我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当我坐在钢琴前只有两个原因:练习或创作。创作时我会关掉电话,让思绪慢慢沉淀。”他解释,创作时身心必需处于完全静止的状态,他非常喜欢到海边创作。

有人说我喜欢自我行销,我认为,歌手自我行销是必要的,你总是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不是吗?当然,我会拿捏平衡。

“待在沙滩上让我快速地进入专注的真空状态。当我处于静止状态一段时间,灵感自然会浮现。虽然我的名字‘Monterio’是山的意思,但是我更爱海。海给人一种舒服的安详静谧感,即便是打雷下雨,它依然充满活力和能量,所以我特别喜欢海。”除了爱海,Jeremy也奇异地能够在闹市中找到心灵绿洲。

他也喜欢在慌乱与喧嚣之中找到沉静,听来似乎是两个极端例子。他解释:“我特别喜欢去曼谷,2000至2009年期间,我每年都会到曼谷工作两次,每次待上两个月。我喜欢走在曼谷的大街上,处身于车水马龙之间,四周虽然嘈杂,由于我听不懂泰语,周围的声音无法让我分心。”这些背景声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让他在各种杂音之中找到‘寂静感’,让他能够更集中。

一生奉献爵士乐,他并不爱吹捧自己的影响力。“这么做容易自满自负,我不喜欢自吹自擂。当人们开始过分关注自己的成就反而会依赖外界的期许。对我来说,自我激励更重要,做自己就好。“有人说我喜欢自我行销,我认为,歌手自我行销是必要的,你总是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不是吗?当然,我会拿捏平衡,有售票演出或推出新专辑时我的社交媒体会较活跃,若我没有音乐活动大家就会乐得安静,哈哈。”

Jeremy Monteiro_Joanna Dong_Jazz

董姿彦/ Joanna Dong 重新定义爵士女伶

Jeremy Monteiro与董姿彦都是本地音乐界的重要指标,Jeremy四十余载心无旁骛朝爵士乐殿堂前进,而被冠上“爵士女伶”封号的董姿彦多年来则是怀着满腔疑问且行且摸索,该勇往向前,还是另辟蹊径?她还没有确定的答案。

董姿彦从小接受英文教育,从莱佛士女子中学(Raffles Girls’ School)、维多利亚初级学院(Victoria Junior College)毕业后,她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社会学系。她的母亲是一位华文老师,自小与母亲以华语沟通,让她精通双语,无形中也牵引她日后往华语演艺界的发展。

成年后她除了深耕音乐也多栖发展,活跃于剧场、电视节目主持、电影等。她曾三度担任舞台剧《天冷就回来》女主角;2008年获颁《海峡时报》“ST Life!Theatre Awards”最佳女配角奖;主持资讯节目《童工》和《分界线》;2010年首次参演电影《我爱你爱你爱你》,初试啼声即凭角色拿下“上海电影节”十大最佳演员奖。

多元尝试拓展演艺路,她终究还是以音乐为重心,成为本地少数演唱华语爵士歌曲的歌手,更是让广大民众对华语爵士产生兴趣的灵魂人物之一。“新加坡的教学语言是英语,当我以英语演唱的时候,思维会更倾向学术性,意思是当我以英语演唱歌曲时脑子里会涌现更多思考。以华语演唱的时候,则是属于情绪取向,比较容易触动到内心,因为那是我与母亲对话的语言,它对我来说更贴近内心,用中文唱慢歌、演绎舞台剧,都比较能够触动到内心深处。”

爵士女伶封号对我来说是个包袱,万一大众误以为我所演唱的歌曲都是爵士乐,我是否很不负责任?


爵士女伶太沉重

董姿彦深耕音乐多年,直到2017年参加中国大型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2》(The Voice of China S2)才大放异彩。当时,她是继向洋(Nathan Hartono)后第二位在盲选成功晋级的新加坡歌手;有别于其他参赛者,她从初赛开始就以爵士改编曲为主打。盲选演唱罗大佑的《恋曲1990》爵士改编曲获得周杰伦青睐,加入他的战队,一路过关斩将唱入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冠军赛。最后在两个回合后败下阵来,抱回季军。

比赛无缘冠军,但她虽败犹荣。比赛过程中,董姿彦独特的爵士唱腔和稳健的台风成为瞩目焦点;从国外风光返新不仅成为她的事业最高峰,也让普罗大众一窥爵士乐的奥妙,对这个一直被视为高高在上的乐种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它走入寻常人家,董姿彦“爵士女伶”封号因而诞生。
赛后人气立竿见影,却让她开始质疑自己。她坦承,“比赛之后我处于尴尬局面,不少人跟我说他们是因为我才爱上爵士乐,可是当我问他们喜欢哪首歌曲时,他们说出来的曲目都无法代表爵士乐。”

“爵士女伶封号对我来说是个包袱,有时我不免好奇,我演唱的每首歌是不是都得体现爵士乐的美好,每首歌都必须能够代表爵士,万一我唱的不是爵士,但大众误以为我所演唱的歌曲都是爵士乐,我是否很不负责任?如果我演唱其他乐种,这一块谁来耕耘?”

Jeremy Monteiro_Joanna Dong_Jazz

解锁新曲风

董姿彦在赛前早已浸濡爵士乐超过十年,2008年发行第一张个人爵士乐专辑《流浪者的摇篮曲》(Lullaby Nomad),一手包办专辑中英歌词,展现创作才华。音乐一直是她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相对地也因为接触诸多不同乐种而有博学而不精的不确定感。

她自五六岁开始唱歌, 六岁首次参加歌唱比赛,接着陆续参加不少歌唱比赛,包括2004年参加《新加坡偶像》进入40强。她说:“一直唱到20岁左右,我开始厌倦商业和流行的演绎方式,尤其大学时期自我清高的理想主义高涨,只想高尚地搞艺术或尝试实验性表演。踏入社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大众流行的抗拒是源自内心对自己的抗拒,我无法接受自己所以排斥他人。”

这样的觉悟犹如当头棒喝,经过多番思考与经历,她逐渐在艺术创作与流行歌曲的拉扯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点。“ 我能走到今天爵士功不可没,尽管我唱的不是正统爵士乐,它毕竟是因为爵士乐而从我这里延伸出来的音乐。

“娱乐他人也是快乐、有意义且具艺术性的事,取决于我如何看待。取悦自己太容易,这些我已经做到,现在我想进一步挑战自己,取悦自己的同时也取悦他人。当歌手跟搞艺术是两回事,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时候我就看菜吃饭,该商业化的时候商业化,出专辑表达自我内心想要追求的音乐梦想的时候,就做比较自我的东西。”

Jeremy Monteiro_Joanna Dong_Jazz

“很多搞艺术的人会说‘不要变成金钱的奴隶’,我想说的是‘不要变成理想的奴隶’,两者都是枷锁,择一而存都是不合群的。我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是和睦共存,我不喜欢把自己变成孤岛,可能年轻时有一点点这样的倾向,之后我就觉得不行太孤独了。”

跟自己对话之后,现在的她已不拘泥于爵士乐枷锁,在推广爵士乐与尝试新曲风找到平衡,去年推出迷幻电营的新歌《等睡醒以后》就是很好的例子。爵士乐一直都在不断地演变,自称是爵士边缘人的她认为,与其曲高和寡不如向流行靠拢,融合新的音乐元素以展现爵士乐丰富的包容性,让爵士乐维持流行度才是王道。

Jeremy Monteiro_Joanna Dong_Jazz

Art Director Chen Jinghua
Photography Veronica Tay & Dion Tang
Art Director : Chen Jinghua & Eric Choon⁠
Photography Assistant : Phyllicia Wang
Styling: Angela Chu⁠
Makeup: Amy Chow using MAC Cosmetics ⁠
Hair: Jimmy Yap @ Kimistry Hair Boutique
Production House: Point Line Plane⁠
Production Studio: That One Studio⁠
Head of Production: Lee Fengnian ⁠
Series Producer: Low Shi Ping⁠
Technical Director: Lee Fengnian ⁠
Director: Nash Siow⁠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James Zhuang ⁠
Grip: Macarthur Lim⁠
Junior Grip: Rais Asfa Danish Bin Ezani Rais ⁠
Sound: James Choong ⁠
Sound: See Tong Wai⁠
Additional Photography: Lee Fengnian ⁠
Post Production: Nash Siow⁠
Subtitles: Lin Junyang
on Joanna Dong: 棉质混纺西装外套和配套长裤/Boss、真丝混纺衬衫和配套半身裙、配套绗缝背心和皮靴/Loro Piana。
Venue: Music Elements & Singapore Chinese Cultural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