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神话与深厚文化底蕴,对西方国度而言,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东方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仅常体现在欧美品牌的时装设计中,也大量运用在珠宝设计。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开始有少量融合东方元素的作品出现在珠宝设计中,中国元素、日本情怀,埃及、印度等文化在作品中相继呈现,直到21世纪初开始慢慢成为热点。西方珠宝讲究工整华丽,重视几何纹样的叠加;东方元素内敛而优雅,丰富的色彩正好能与西方珠宝设计风格相辅相成,因此逐渐登上首饰设计的主流舞台。
尚美巴黎(Chaumet)Trésors d’Ailleurs琼宇瑰宝系列,在法语中意为“别处的宝藏”,由16枚独一款的戒指组成,共分为八个子系列,每一款戒指都融合建筑造型。中国、日本、法国和中东,尚美巴黎捕捉到这四个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精髓,然后通过自家工坊的技术,将它们变成一个个精致迷你的房屋造型戴在指间。其中,Qianlong主题的三款戒指,灵感源自北京紫禁城,粉红色碧玺搭配玫瑰金、绿色碧玺和一颗“艳彩蓝紫色”坦桑石搭配黄金。戒面模仿宫殿的斜坡屋顶和飞檐结构,如果从上往下看去,表面雕刻的刻纹,非常像整齐的屋瓦纹路。戒托上镶嵌的钻石也整齐的排列着,搭配与主石颜色一样的彩色漆面,让人联想到宫殿中的窗格花纹。
香奈儿(Chanel)的高级珠宝系列Coromandel,以 Coco Chanel 私人寓所里的乌木屏风为灵感,系列名称源自印度东部的科罗曼德(Coromandel)海岸,象征17世纪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交流。其实香奈儿女士毕生从未到过中国,但她收藏的32座漆面乌木屏风,成就了她与中国的情缘联想。1910年代,她与挚爱Boy Capel一同发现的东方乌木漆面屏风。她像游牧民族一样带着它们历经纽约大道的寓所、1923年的圣奥诺雷街、丽兹酒店的套房和1968年瑞士洛桑的别墅。自那以后,她从未停止寻觅新的屏风,陆陆续续收藏了30多面。屏风不仅起到隔断私人空间的作用,也是她可以随意移动的日常装饰,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 根据她的需要和意愿切割,拼接,拆分,转换和修饰。 她还会将艺术家朋友们的照片和画钉在屏风上。
中国乌木漆面屏风展现了中国高超的传统手工艺:漆艺、雕刻、绘画、描金,有的还有螺钿或玉石镶嵌,最重要的是展现中国古代贵族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对中国文人来说,山水花鸟鱼虫皆可入画,也皆可咏志,因此每一面屏风都可能展现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者当时的心情。Coromandel高级珠宝系列共由59件作品组成,24件为独一款珠宝,每一件都讲述着一个充满中国意境的故事,如痴如醉,形神兼备地展现我们心目中的东方风情。
新作以长方形、圆角方形来模仿古典的屏风轮廓,相邻金件之间通过铰接结构相连,让人联想屏风推移、折叠自如的特点。“屏风”上重现花鸟、草木、流云、山峦等美轮美奂的意象,充满东方古韵。花卉图案主要以香奈儿标志性的山茶花元素构成,钻石镶嵌的花瓣间留有细小的缝隙,珍珠母贝雕刻的花瓣则与黑漆衬底形成对比;飞鸟造型由钻石铺陈,忠实还原了屏风上的雀鸟侧影;彩色漆绘的山峦掩映于珍珠母贝雕刻的云朵之间,流露出屏风画卷的写意之美。
奇珍异宝
自从马可波罗著书传扬他在东方奇妙经历的那个时代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兴趣就一直有增无减。到18世纪后期,随着中国进口货物急剧增多,大量中国手工艺品和古玩进入欧洲,在上流社会中风靡一时,受到极大推崇。卡地亚与中国的缘分,就始于这时候。1888年,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接到波内曼(Vicomtesse de Bonnemain)子爵夫人的定单,要求把她的一个中国古董漆器小柜,改造成一个独一无二的珠宝匣。当那个带有柔美中国风景图案的漆器小柜送到路易·卡地亚眼前时,他立刻就被其独特的异域文化气息深深震撼了。漆器这一浸润了数千年漫长历史的古老工艺,仿佛一枚开启中国艺术圣殿的钥匙,赋予他探索这一神秘国度的无限激情。从那刻起,路易·卡地亚就对中国艺术着了迷,他自法国一流古董专家那里购买许多中国18、19世纪的古玩,这些由玛瑙、玉石、水晶、珊瑚、漆器制成的精美工艺品,启发他创造出众多创意独特的绝美佳作。
漆器上绘有中国风景,柔和的画面回荡着古老文明永恒的节奏。此后,在卡地亚镶金的首饰盒、香粉盒和花瓶上均可发现这些精美图案的踪迹;呈现彩虹色泽,熠熠生辉的珍珠贝母也为卡地亚的珠宝设计增辉不少:就像名为“中国园林”的梳妆盒,画面为一名宫廷仕女闲坐在荫凉处,所镶嵌的珊瑚、翡翠、蓝宝石、绿松石在珍珠贝母的映衬对比下,焕发出惊人的美丽,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路易·卡地亚自己收藏的一个中国瓷器;卡地亚还对翡翠和珊瑚精雕细刻,并将不同时期的雕刻技法融会贯通,此举可谓大胆而创新。这些材质,在卡地亚珠宝大师的手下脱去背景,重新赋予奇异的美。
玉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玉石之路对边疆和中原、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影响,还是玉器与儒学、与佛教、道教的密切关系;无论是玉器对国家的政治、军事起到的作用,还是玉器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无不反映出玉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巨大影响力。对玉器的爱好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之一,人们佩玉、爱玉、尊玉、崇玉、赏玉,甚至以玉象征君子的品格,“君子比德于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另一方面,红珊瑚自古就是富贵吉祥之物,代表着高贵与权势,幸福与长寿。清代,皇帝在行朝日礼仪中须戴红珊瑚朝珠;文武二品大臣及辅国将军朝冠、吉服冠均用红珊瑚帽顶。同时,因红珊瑚具辟邪特性,还位列佛教七宝之一。早在16世纪中期,地中海沿岸的红珊瑚贸易十分繁荣,因而创造了许多价值极高的红珊瑚艺术杰作。台湾海峡或日本海域,更是得天独厚的红珊瑚盛地。在珠宝行业里,有句话叫“千年珊瑚万年红”。红珊瑚因生长慢、寿命长、质坚、色艳、产量稀少而身份不菲。作为一种天然有机宝石,红珊瑚的原始状态像树一样,区别在于红珊瑚生长在深海海底。
珊瑚、青金石、玉石、翡翠……这些在中国备受推崇并且惯常见到的珍贵材质,也常被引入梵克雅宝(Van Cleef & Arpels)作品之中。此外,世家挑选并演绎与东方相关的符号和神话中的生物。在各个时期,龙都是主要的创作主题。例如龙在1920年代是佛像的象征,随后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龙在亚洲文化再度兴起,如今亦出现于目前的系列之中。说到龙,不得不提经常与它一起出现的珍珠。比如源于民间的二龙戏珠的艺术形式, 有着喜庆丰收、 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在古代,珍珠被视为尊贵与地位的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用珍珠装饰自己的冠冕、朝服、首饰、车臣等等,有些皇帝还会用它来装饰一些自己喜欢的玩物。古代皇帝祭祀大典所戴的珠串被称之为“冕旒 ”,这个冕旒只能用珍珠来串制,不能用其他宝石,可见珍珠在那个时期的地位。中国人喜欢珍珠,好比外国人喜欢钻石。在珠宝界,向来有“五王一后”之说,“五王”指的是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和猫眼,而“一后”是指唯一由生命孕育出来的珠宝——珍珠。它沉稳而内敛,悄然间将女人最美的优雅衬托出来,从古至今一直备受喜爱。除了天然珍珠,养殖珍珠也常用在各大品牌的高级珠宝中,例如在香奈儿Coromandel系列也能看到珍珠的身影。香奈儿曾经说:没有珍珠的女人,不能成为女人。时至今日,珍珠已成为品牌重要的设计元素之一,是香奈儿加永恒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