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豪宅中的日式茶室 禅意生活与空间美学

这座热带豪宅,借光与影编织故事;室内设有雅致茶室,品茗闻香,静赏云起,尽显生活的艺术之美。

Home and deor, RT+Q Architects
Photo courtesy of RT+Q Architects Photographer Fabian Ong
Share this article

家并不是由几面墙拼接而成的建筑,它既是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投射,更是屋主的梦想实践。这座占地 8500 平方英尺的半独立式住宅结合以上,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首先,在外观上,以大胆的“减法”理念打破常规,将原本厚重的钢筋混凝土墙面替换为混凝土格栅结构,融入粗犷主义的建筑美学。外立面摒弃传统涂料与覆层,保留裸露混凝土的原始肌理与坚实质感,在简约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

RT+Q Architects Photographer Fabian Ong

方形格局虽然简单,只要善加利用不同的“框架”元素,亦能够打造层次感。

Photo courtesy of RT+Q Architects Photographer Fabian Ong

项目由新加坡知名事务所 RT+Q Architects 的建筑师 Allan Tongol 主导,他以“空洞”作为核心概念,将空间、光线与热带气候的考量融入设计之中。三层加阁楼的布局,在功能性与美学之间取得微妙平衡,并精准回应热带地区的气候挑战。光影经过内部结构的“过滤”之后,变得更有层次也更有氛围感。

RT+Q Architects, Home and Decor, Fabian Ong

摩登与粗犷主义的巧妙融合,使这栋房子外表与众不同。

Photo courtesy of RT+Q Architects Photographer Fabian Ong


建筑以裸露混凝土、钢与铝为主要材料,采用平板结构施工,确保形态简洁而坚固。全屋贯彻被动冷却理念,借助穿堂风与遮阳设计,大幅减少机械冷气的使用,实现舒适与可持续的共存。室内主要以柔和的白色调为主,没有过于喧闹的色彩,让空间自然散发一种悠然自得的沉稳和舒适感。

在引入光线与通风的同时保留私密性,立面采用简洁的混凝土格栅,让自然风与日光自由穿透。其后退的位置设置空廊或阳台,形成外墙与室内之间的缓冲带,既柔化了内外过渡,又在一定程度上隔绝视线,为居住者营造恰到好处的隐蔽感。大面积落地玻璃与天窗将光线引入室内核心区域,而混凝土遮阳系统则控制热量与眩光,使光影随着时间流动、折射、渗透,在空间中编织出层次丰富的视觉体验,让建筑仿佛有了呼吸的节奏。

RT+Q Architects, Home and Decor, Fabian Ong

长形天窗巧妙地融入设计感,同时减少人工光源达到节能的作用。

Photo courtesy of RT+Q Architects Photographer Fabian Ong

交织结构 打造光影流动

住宅的最大亮点在于贯穿水平与垂直的“空洞”结构,这些空隙不仅组织了内部空间,还形成自然通风与采光的路径。面对严格退界与建筑包络规定的东西朝向地块,Allan Tongol 直言,最大的挑战是在有限场地内满足屋主的功能需求,同时应对炎热气候的严苛考验。

他将原本常设于建筑主体之外的泳池,移至主屋下方的开敞空间。这一布局不仅节省用地,也让室内与户外产生更多互动与趣味。修长的泳池静卧于底层,其清凉气息在视觉与感官之间若隐若现,为整座住宅添上一抹流动的清爽。

RT+Q Architects, Home and Decor, Fabian Ong

设计师将泳池移入建筑内侧,形成半开放空间,模糊室内与户外的界线。

Photo courtesy of RT+Q Architects Photographer Fabian Ong

禅意茶室 体现生活艺术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言,茶室是让界限消失、空间无限延伸的小宇宙。城市生活紧凑,加上新加坡地小人稠,要做到真正放松身心并不容易。与其往外寻求,不如自己达到一个能够让身心栖息的乐园。

RT+Q Architects, Home and Decor, Fabian Ong

屋主另辟一房作为茶室,闲来品茶话家常,为人生乐事也。

Photo courtesy of RT+Q Architects Photographer Fabian Ong


虽然无法引入日本庭院,但这栋热带住宅中其实隐藏着一间充满和风禅意的茶室,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静谧之所。室内铺设传统榻榻米地板,搭配和纸拉门与原木天花板,木质装潢为空间注入温润的自然气息。Allan Tongol打趣地说,坐在茶室内,就会被舒服的木质香包围。

屋主酷爱茶道,所有茶事皆在此完成,里面放置了不少珍藏的茶具,使茶室既是修心之境,也是生活艺术与空间美学交汇的所在。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