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关注的新加坡艺术新星

孕育,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课题。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之下,小红点也诞生出一批艺术界的新锐之辈,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Share this article

彭靖能 Ruben Pang

“我提醒自己,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奇迹,通过信念和牺牲,我见证了一种无形的存在,被争取和小心呵护,最终得以实现。”
--彭靖能

彭靖能毕业于拉萨艺术学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美术系,以丰富多彩和流动的画面风格著称。其作品以探索转变和人类心理为主题,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想象力。

他称自己的创作都源于一种矛盾的情绪,在对自己技术不足的疑虑与对凭借现有资源完成创作的坚定信念之间摆动。他的画风兼顾实验性和传统方法,常在同一幅作品中融合抽象派及具象派,把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焦虑转化为力量。他坚信,任何主题都不应被视为禁忌,并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当作创作题材。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分别于2020年和2018年收藏其作品《Fear of Lying》和《Type 0 Civilization》。

王亮杰 Alvin Ong

“从失败学到的新技巧最终会在未来的作品中,找到它的用武之地。”
--王亮杰

从小就喜欢涂鸦的王亮杰,年仅16岁就在第24届大华银行绘画比赛中摘得全场最佳画作奖,成为该赛事史上最年轻的得奖者。他曾于国大攻读建筑学,后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拉斯金艺术学院(Ruskin School of Art, University of Oxford)和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2018年,在伦敦设立个人画室。

新加坡和伦敦的文化差异,成为滋养他的灵感土壤。画作中,他常以人像或超大肢体为主角,以抽象化的笔触,捕捉人的复杂性和私密性,反映出探索孤立、异化和欲望等主题,让观赏者有种置身世外,同时又有着一种偷窥的视角。

他的作品展出于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等,同时也被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所收藏。

胡耀光 Ian Woo

“我希望观众在展览后,能带着一种新的能量离开。这是一种即将成型的生命力,就像我对艺术创作的一种持续的梦想与乐观。”
--胡耀光

胡耀光善用抽象语言来进行创作,他先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学习,之后获得Winchester School of Art(温彻斯特艺术学院)的欧洲美术硕士学位,并于2006年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

受现代主义形式、即兴创作的声音结构以及感性上的影响的他,在作品中表达强烈的引力和表征变化特点。胡耀光曾在我国举办多次个展,作品更被荷兰银行、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总统府、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画作曾在《Art Cities of the Future: 21st Century Avant-Gardes》中得到专题报道。

希尔米·乔汉迪 Hilmi Johandi

“在创作中,我不仅仅专注于背景化的方式,还借鉴了历史参考资料。”
--希尔米·乔汉迪

1987年出生于新加坡,2013年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LASALLE College of the Arts-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获得美术学士(荣誉)学位,擅长结合绘画和电影元素,通过解构与重构场景,反映新加坡的社会文化景观。

《Dusk to Dawn》是其在本地的首次个展,探讨绘画与电影、动态与静态图像、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二元对立,通过大型电影绘画和静态动画视频,展示他对文化变迁和历史叙事的独特诠释。

法里斯·海泽 Faris Heizer

“给自己时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专注于创作并不断尝试,允许自己失败。”
--法里斯·海泽

1998年出生的法里斯,业于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NAFA)美术系,专注于具象绘画。其创作基于对当代社会的观察、探讨资本主义的结构运作,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社会关系中的行为与表演特质。他的艺术品常以白领工作者为主角,在各种想象的现实中描绘出亲密感、紧张感和困惑感。

创作时的直觉驱动,引导出画作中的具象构图。其画风通过大胆的姿态性笔触而表现,笔触既勾勒出人物,又将其融入到叙事场景中,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深刻的社会观察与情感表现。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