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斐 开往南方的慢船

中国当代艺术家曹斐(Cao Fei)以华人移民为创作灵感,刻画先辈下南洋的忐忑与期待,并以狮城媳妇的身份传达对本土文化的情感。

Photo courtesy of  Zhang Chi
Photo courtesy of Zhang Chi
Share this article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五楼的黄廷方屋顶花园展厅,自年初就竖起一座动态雕塑。那是一艘悬浮在半空的中国南方渔船,像摇篮般在音乐声中前后摇摆,还会不时喷水,撑起船身的金属支架挂着“almost arriving”的LED装置,为艺术殿堂注入魔幻写实的色彩。

这座雕塑名为“浮槎”,即日起展出至10月25日。创作者曹斐解释说,“浮槎”一词源自唐诗,指来往于人间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她以此为作品命名,反映早期华人移民怀抱“通天”的梦想,乘风破浪南下寻找更好的生活。“我从福建沿海的渔船找到灵感,船头画有朝下看的鱼眼,寻找往前和回家的路。这艘木船象征早期下南洋的华人,远离家乡,却又盼望回归故里,对前途充满未知的心境。”

南洋,对曹斐来说并非陌生的概念。她的舅公于40年代在马来亚加入马共,后来到新加坡从事报业,还当了小学校长。她的丈夫林载春是新加坡艺术家,夫妇俩目前在北京生活。这位狮城媳妇说:“结婚生子后,我每年都来新加坡探亲,住在组屋区,到大排档吃饭,是这里的一份子。对于新加坡,我没有游客心态,更多的是日常。”

RELATED: Singapore Art Week 2020: 5 highlights not to be missed

photo: Myrzik and Jarisch

每件作品都是一则寓言

当初国家美术馆委约曹斐为屋顶花园创作雕塑,她想让这个空间的气场活起来,就构思了这件动态装置。由于屋顶下方是中空的,承重和摇摆的力学必须计算精准;船身会间歇性喷水——象征聚财, 务必让水可以循环使用。除了面对技术上的挑战之外,她也想为观众营造不一样的体验。“我是在做空间艺术,观众从高低远近不同角度看到的船身、听到的声音,心理感受也会有所变化,这其实就是一个剧场——我早期是创作舞台剧的。”

相对于北京和上海以曼哈顿式建筑来塑造权威感,曹斐发现新加坡多的是“奇观建筑”,如滨海湾金沙和滨海艺术中心,这种奇观性和她的魔幻写实艺术风格有着微妙的连结。在前高等法院和市政厅改建成的美术馆屋顶上,周边景观除了上述两座建筑之外,还有为狮城带来繁华的港湾,而一艘仿古渔船横空出世般“飞”在连接历史和当代的场景里,用水的能量冲击这座城市,各种符号重叠、拼贴,形成一则视觉的寓言。

这位“以超现实手法刻画现实“的艺术家说:“我每件作品的统一性是寓意,透过一则寓言紧扣一个事件。”正如她在2013年拍摄的艺术电影《霾》,以中国城市的雾霾为意象,追踪新居民如何挥别传统生活方式,适应都市住宅区的平庸生活。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喜欢从“流散”的角度来解读海外华人的文化身份,我对曹斐说,这种中原心态罔顾华人移民和后代在当地社会建立全新身份认同的事实,而她创作这件以南洋移民为灵感的雕塑,是从何种视角出发?她答得轻松:“各种角度都有,我不是移民的后代,也不像我母亲那一辈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我是因结婚才跟南洋沾上关系。在我眼中,新加坡和吉隆坡,就跟纽约和伦敦一样,是让我发挥创意的艺术都市。”

RELATED: South-east Asian contemporary art has a great future

PHOTOGRAPY BY MYRZIK & JARISCH, COURTESY OF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难以抗拒南洋美食

为了创作“浮槎”,曹斐翻阅许多关于南洋的旧书,每页纸都写满悲情。如今,中国推行“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南洋”因此有了新的定义。她说:“这种过去和当代的对话,我觉得蛮有意思的。”

她听母亲说,外曾祖母那一代有许多人下南洋,人们经常坐在村口大树下的石头,等着从邮差手中接过亲戚从南洋寄回来的钱。她笑说当母亲知道她要嫁给新加坡人,第一个反应是“好远,回不来了”,因为母亲从长辈口中听来的南洋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就像电影“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3”的新加坡,是东方海盗周润发的根据地。

曹斐在1978年生于广州,她说的华语没有北方人的 腔调,更接近新加坡人的南方口音。“口味也是!”她抢着说。访问的前一天,她去新加坡一家发型屋剪头发,发型师说许多在本地居留的中国人回国后都不会想念这里的食物,她回答说那些想必是北方人,她本人超爱南洋美食。“我老公经常做椰浆饭给我吃,配上炸鸡、江鱼、花生、辣椒酱和半熟蛋,还特地买油纸包起来招待客人。我完全融入这里的文化。”

享受跨界和空间转换

当年曹斐仍未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就执导舞台剧和担任兼职广告美术指导,1999年拍摄首部短片《失调257》而受瞩目,受邀到国外参展,从此开启多媒体艺术家的生涯。她的作品如《三元里》、《角色》(Cosplayers)、《珠三角枭雄传》、《父亲》等,结合社会评论和流行美学,将超现实主义和纪实手法共冶一炉,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急速不安的变化。

2015年,Gucci委约曹斐和全球多位艺术家参与名为 “已然/未然“的艺术计划,思索各种当代议题,各自从品牌提供的设计图案中选出一个进行创作。她以拆迁为灵感拍了一支视频,贯彻一向关注社会现象的本色。“我跟很多时尚品牌跨界合作过,很好玩,它们给艺术家很大的创作自由。”

去年,Prada基金会邀她拍一支秋冬时装广告片,以中国青春偶像歌手蔡徐坤为主角,由她主导创意。这是Prada跨媒体创意广告长期计划《人类几乎》(Code Human)的项目之一,借着展示最新时装,探讨偶像崇拜、粉丝文化和追星行动在当今超级媒体时代的意义。

曹斐创作了一支充满科幻和未来感的广告片,字幕上打出“art work by Cao Fei”,商业和艺术之间没有了界限。“对我来说这是个挑战,如果拍得不好,粉丝们会找上门来骂我,我有点紧张。当这部作品在街上的告示牌播放时,观众比在美术馆多出许多倍——蔡徐坤的粉丝多达2000万人。这种空间的转换,很有趣。”

RELATED:Singapore art collectors: How they started and grew their collection

骑单车去工作室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成长于珠三角经济区和受到各种流行文化熏陶的曹斐,一度被视为中国艺坛的新人类。如今她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执教,学生是90后,当策展人时也看到许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她发现年轻人没有文化包袱,创作时可以扔掉国族符号,对她这代人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不同年代的现实造就出不一样的艺术家,没有谁比谁出色,大家都诚实面对自己。”

她对年轻艺术家唯一的质疑是:如果作品里没有文化的根,他们跟纽约或柏林的艺术家并无分别。“这就是今天的现实,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大家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扁平的,这让艺术家更难突围而出。当艺术家之间只有接近性而没有差异性,作品就难以辨识。”

她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平日照顾11岁和8岁的儿子,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就感到满足。她说有中国媒体看到她骑单车去工作室,问她背后是否有“象征意义”,她没好气地说因为工作室靠近住家,她不是搞行为艺术。

RELATED: Artist Takashi Murakami says collaborating with luxury brands isn't all fun and games

Photo courtesy of Zhang Chi

 

从不停止染发

这几年她忙得透不过气来,2016年在纽约办回顾展,两年后移师德国举行,今年3月在伦敦蛇形画廊办展后,即将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她没有请帮佣,家务得靠自己打理,必须分秒必争、一心多用,边听电话边吸尘是常有的事。

除了对艺术高度执着之外,曹斐对染发的坚持多年来始终如一。她大笑:“婚前长发披肩,没有染发。生了儿子之后,为了装嫩就开始染发。”

看过她一头金色或银灰短发的照片,这次来新加坡却换上近期流行的蓝紫绿多色混染。魔幻绚丽的外表下,藏着追求简单生活的真实内心,果然是名副其实以超现实手法刻画现实的艺术家。

Share this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