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 architect Daniel Libeskind: How music inspired him for his Singapore project / 生活是一首歌
曾为多座国际级博物馆操刀的美国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再度来新加坡设计住宅项目。大师与胡锦伟分享个人建筑理念,以及如何从音乐中汲取创意灵感,建构宜居空间。
文 / 胡锦伟 /
美国建筑师Daniel Libeskind。
新加坡和Daniel Libeskind很有缘,他在亚洲只设计过两个住宅,都是狮城发展商吉宝置业(Keppel Land)推出的项目,分别是2013年竣工的吉宝湾映水苑(Reflections at Keppe Land),以及甫于去年底交钥匙的吉宝湾丽珊景(Corals at Keppel Bay),两座滨水豪华公寓都坐落在与圣淘沙遥相对望的吉宝湾。
吉宝湾丽珊景由11座五至十层楼的公寓组成,共有366个一房至四房式单位,面积从600平方尺到3000平方尺不等,顶层公寓单位面积可达8000平方尺。配合公寓面市,Libeskind应发展商的邀请再次来新加坡会见媒体。已届古稀之年的大师仍然对建筑设计抱着探索的精神,他表示,这个项目的构思毫不抽象,而是一个促进人际交流的个性化居所。
“我是从内而外来思考,以住在这个项目里的家庭或个人的视角来进行设计。公寓的规模不是重点,我重视的是如何为住户提供独特的居住体验。每个单位都有不同的精妙结构,呈现不一样的景观,每一户的阳台和空间布局都各不相同。”
Read More:Winner of 2016 President's Design Award Rene Tan, did not plan to be an architect / 陈正勇·幸存者的自白
Daniel Libeskind设计的吉宝湾丽珊景,是他在亚洲设计的第二个住宅项目。
懂音乐的建筑师
当年为了设计吉宝湾映水苑,Libeskind来新加坡考察时,第一件事就是坐缆车从高空俯瞰吉宝湾和圣淘沙的地理环境,葱绿树木和碧蓝海水让他灵思泉涌,即刻提笔素描,勾勒出建筑的线条。他说,许多外国人对新加坡的既定印象是整洁、有秩序、高效率,但呆板乏味,他却看到岛国活力健康的一面,并且在各方面维持高度和谐。这种观感激发他的创作灵感,决定以“波浪形高楼演奏的交响乐”作为吉宝湾映水苑的设计概念。
音乐,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从小就很有过人的音乐天分,六岁在电视上表演手风琴,少年时期弹得一手好钢琴。19岁那年,他对建筑产生兴趣,毅然舍弃音乐,报读纽约柯柏联盟建筑学院,从此走上建筑之路。他的作品不仅体现结构主义的视觉性和大胆革新的意念,也体现古典音乐般的精确美感和大气。他说过:“没有音乐的建筑,不过是瓦砾堆成的山。”
他说,如果把吉宝湾映水苑比做交响乐,那么吉宝湾丽珊景就是一首奏鸣曲。交响乐由多种乐器同时演奏不同乐章,结构恢宏,却能交织成一种和谐感,正如由玻璃高楼、低层别墅和共管公寓组成的吉宝湾映水苑;奏鸣曲以单一乐器表现情感的变化,贴近人类内心和思维,就像吉宝湾丽珊景分布着结构相近的低层公寓,细节处却是各自精彩。两者的共同点是山光水色尽入眼帘,让人徜徉在悠闲的水乡。
他看到吉宝湾一带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变化,码头边停泊着许多奢华游艇,蓝海上帆影点点,岸上有高级餐饮场所,新加坡的滨海生活形态已然成型,这跟他目前在美国的居住环境有几分相似。“以前因为设计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我一度住在柏林。后来担任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计划的总策划人,我又搬回纽约居住,住在曼哈顿下城的翠贝卡,那里是旧区再生的好例子,充满活力,而且靠近哈德逊河,生活相对悠游。”
人工智慧与环保同行
吉宝湾丽珊景是亚洲第一个推出Habitap全集成智能家居应用程序的住宅项目,住户只需手指轻轻一按,就能控制家中各种智能产品和家电,还能随时随地控制门窗、灯光和空调的开关。 Libeskind说,高科技可以是一种软实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但不是把摩登家居变成一个机器人。
“未来的智能家居很依赖人工智慧,届时你再也不需自己整理家居,所有家务和日常生活都由人工智慧操控。不过,科技设施与建筑设计必须要能有机的结合,正如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充满智慧和远见,唯有抱持这样才能创造意义深远的作品。”
他提醒建筑同业,智能家居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贴近人文关怀,并且与大自然环境靠拢,从而达到一种平衡。他强调,吉宝湾丽珊景的核心价值是营造永续生活形态,公寓周围不仅被绿色植物和流水围绕,也贯彻环保意识,设有收集、过滤和再生雨水的系统,因而获得有关当局颁予绿色认证和奖项。
他说,环保是刻下人人关注的课题,当代设计师不能置身事外。“环保意识是一种全球性的觉醒,建筑师再也不能单纯地盖房子,建筑的意义不止于此,而是关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方式。”
博物馆设计专业户
1946年,Libeskind生于波兰一户犹太人家庭,13岁随家人宜居以色列,后来入籍美国。作为结构主义建筑大师,他设计过无数博物馆、商场、大学、音乐厅、酒店、会议中心、住宅等项目,其中以博物馆占大多数,包括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曼彻斯特皇家战争博物馆、丹佛美术馆、旧金山犹太人博物馆等,称得上是“博物馆设计专业户”。
1989年,他赢得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竞图,带着妻儿移居柏林,在那里设立建筑事务所。他深入研究欧洲犹太人的历史,也把自己的家族情感融入设计中,历史十年才完成这座结构复杂的作品。从空中鸟瞰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只见一系列长方形建筑连贯成曲折锯齿形线条,凸起尖尖的锐角,幅宽被强制压缩,像扭曲的生命般充满痛苦和悲伤;中间一组空白地带排成直线,将曲线一分为二,象征欧洲犹太人受难史上难以磨灭的空白。博物馆内外充满破碎和不规则的元素,堆积成伤痕累累的民族悲情,建筑设计的精妙构思让人叹服。
博物馆在2001年开幕时引起轰动,也为他迎来更多重要的国际级项目,包括受委为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工程总策划人。他原本的构思是在纽约世贸双塔倒塌后的归零地上建起一座“自由塔”,高1776英尺——代表美国独立的年份,可惜这个计划后来因为安全考量等因素而不被接纳,由另一位建筑师David Childs设计的世贸中心一号大楼取代,但口碑不及Libeskind原先的构想。
Read More:Vicky Hwang, granddaughter of tycoon, transforms family's Parkview Square / 艺术新使命
Gemma系列椅子。
跨界设计家饰品
过去几年在米兰家具展频频看到Libeskind与多个意大利名厂合作的家具和家饰品,包括:为Moroso设计的Gemma系列沙发和椅子、为地毯制造商Loloey设计地毯、为Fiam Italia设计的The Wing系列镜子。去年,奥地利水晶品牌Swarovski邀请Libeskind等名师跨刀,推出 Atelier Swrovski Home全新奢华家饰品牌,Libeskind为此设计了一套国际象棋,以大理石和混凝土制作的棋盘是仿造米兰和纽约(他居住过的两大城市)地图,用仿水晶和银材制作的棋子则是以他的知名建筑作品为造型,颇具心思。
他说,这些家具和家饰品是他建筑设计的延伸,将创意从“大我”的建筑引入“小我”的家常日子里。今年的米兰家具展他又会有作品参展,只是暂时不方便透露详情。
今年5月庆祝71岁生日的大师曾表示,建筑师必须有着乐观的心态,总是不断往前看、开创未来。他自觉非常幸运,可以在全球各地落实许多很有意思的建筑计划,对他而言,打造舒适的住宅项目其实比建构大型博物馆更高难度。“设计一座博物馆并不困难,为人们设计生活空间却是更大的挑战,因为不能空有抽象的概念,而是要致力于营造让人感觉舒心的生活场景。”他的心愿是继续在建筑设计不断自我挑战,创建富有意义、能把人们的记忆衔接到未来的作品。
Read More:Entrepreneur Grace Chong-Tan took less than 5 minutes to decide before buying her first hotel / 钟蒙爱:另一新篇章
以大理石、混凝土、仿水晶与银制成的国际象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