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ere We Are (2025)

词/曲:林宇(Charlie Lim)、卓可荣(Chok Kerong)
制作人:Sydney Tan
演唱:林宇、陈洁仪与The Island Voices
历经十年,新加坡国宝级歌手陈洁仪再度演唱国庆主题曲。与以往不同,今年她将以合唱形式与林宇、The Island Voices共同演绎这首“Here We Are”。歌曲节奏轻快平实,朗朗上口。这虽非陈洁仪一贯的音乐风格,但温馨质朴的氛围令她享受其中。陈洁仪曾坦言,林宇是自己极为欣赏的本地音乐人,空闲之余还会听他的歌。源于此,似冥冥中的安排,陈洁仪在机缘巧合下通过好友牵线,参与“Here We Are”的录制。
而对于林宇而言,“Here We Are”完美契合他的创作风格,以充满表现力的R&B曲风诉说故事,正是他最擅长的领域。
“Here We Are”特别在于它蕴含的探索精神,这一特质在以往曲目中很少被重点提及,但它其实一直贯彻新加坡的发展脉络。它的诞生没有太多戏剧性转折,更像是一场水到渠成的音乐邂逅。创作途中,林宇任由灵感牵引,在钢琴前即兴弹奏,“Here We Are”的和弦随之自然流淌而出。随后林宇将歌名定为“Here We Are”,为作品奠定基调,雕刻创作框架。
作为SG60国庆之作,“Here We Are”离不开多方共创。爵士钢琴家卓可荣深厚的编曲功力、资深制作人Dr Sydney Tan的悉心引导、陈洁仪、The Island Voices以及林宇的精彩和声相互成就。
MV还特别选在礼堂取景,通过众人合唱的震撼画面,唤醒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记忆,穿越回学生时代与老师同学齐声歌唱的纯粹。正如歌名“Here We Are”,新加坡历经六十载风雨同舟,大家依然并肩而立,携手同行。
2. Home 家 (1998/2004)

词/曲:李迪文(Dick Lee)
制作人:Sydney Tan
演唱:陈洁仪
提及新加坡国庆主题曲,没有什么比“Home”更经典。若为国庆歌曲排名,它一定位居榜首。这首诞生于1997年的经典之作,最初只是游子寄情音符的乡愁诗篇。当时旅居香港的李迪文为参加“Sing Singapore”本地创作比赛,在某个灵感迸发的深夜,仅用一小时谱写出这首情深意切的“Home”。他凭借此曲荣获比赛冠军,“Home”也摇身成为国庆主题曲。歌词中反复的河水意象,既呼应比赛主题“河流”,也成为许多海外漂泊者心中乡愁的绝佳叙述。

30多年来,“Home”的旋律始终在国民心中荡漾。2020年疫情期间,Voices of Singapore联合李迪文发起全球线上合唱企划,90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加坡人齐聚一堂,真诚隔空共唱。音乐能跨越山海凝聚人心的魅力由此具象化,为当时人们提供力量。如今,这段意义非凡的视频将在李迪文SG60特展“SingaPop!”中压轴登场,为参展者带来无限感动。
“Home”细腻语言和舒缓情绪为许多人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而其中不乏演唱者陈洁仪。2023年,陈洁仪在出道30周年之际重新演绎经典,推出“Home”25周年特别版。相较原版,它更平静内敛,以缓慢节奏叙述最深沉的情感。这首不断被赋予新生的国民金曲,恰似词曲中川流不息的河流,滋养一代代新加坡人的精神家园。
3. Not Alone 携手同行 (2024)

词/曲:金文明(Benjamin Kheng)、刘俊锋(Evan Low)
制作人:刘俊锋
演唱:金文明
作为本地知名音乐人,金文明凭借风趣个性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吸引了大批忠实听众。2021年他与李安(Annette Lee)的作品“这个那个(The Cai Fan Song)”一经推出便引发全网热潮,它不仅生动刻画了新加坡小贩中心的日常趣事,更以诙谐幽默的笔触引起广泛共鸣。金文明尤其擅长通过音乐映射生活,以此搭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接,增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正基于此,他获邀为2024年国庆庆典量身打造主题曲“Not Alone”。
这首歌被金文明称为“献给新加坡的情书”,通过现代化旋律生动诠释“和而不同”的理念,呼应了新加坡作为多元文化社会包容共生的精神核心。“Not Alone”不仅老少咸宜,还完美契合2024年国庆庆典主题“全民一心,团结⼀致(Together, As One United People)”,向共同历史记忆致敬,并呼吁大家团结携手迈向未来。
而联合创作人刘俊锋作为本土乐坛翘楚,曾参与制作多首国庆歌曲,包括2021年“The Road Ahead”。在丰富经验基础上再创新,两人携团队巧妙融入诸多对经典国庆曲目的致敬元素,如“Not Alone”歌词“How do I know I belong?”与2001年“Where I Belong”经典词句的互文。通过音乐唤醒国民的情感共鸣,让历久弥新的国庆旋律焕发新时代内涵。
今年,为庆祝SG60,金文明和刘俊锋携手音乐人冯文甫(Bang Wenfu)、RRILEY以及shazza特别推出“Not Alone (SG60 Version)”。新版通过更为柔和的旋律重构,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时,注入崭新音乐活力。
4. The Road Ahead 前方的路 (2021)

词/曲:林颖(Lin Ying)、刘俊锋(Evan Low)
制作人:刘俊锋(Evan Low)
演唱:林颖、塞再里(Sezairi Sezali)、布朗诗蒽(Shye-Anne Brown)、沙比尔(Shabir Tabare Alam)
论国家总理黄循财(Lawrence Wong)最爱的三首国庆主题曲,“The Road Ahead”必是其一。这首由本地唱作才女林颖与音乐制作人刘俊锋打造的作品,以“风雨同舟”为精神内核,用音符编织一段感人肺腑的新加坡励志故事。
“The Road Ahead”作于抗疫期间,始于刘俊锋手机里一段即兴哼唱的语音备忘录。他将这段简单旋律发给林颖后,逐渐形成“The Road Ahead”那段激动人心的副歌。大部分时候两人隔着屏幕打磨每处细节,虽有不便,但如此特殊的创作过程也赋予这首歌更多价值。正如歌词“Come whatever on the road ahead/We did it before, and we’ll do it again”,这首歌蕴含着坚毅不屈的精神,生动刻画两人创作路上披荆斩棘的坚持。
那是林颖第一次参与国庆歌曲制作,因此“The Road Ahead”对她意义重大。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她对历史的敏锐度给予她诸多创作灵感。歌曲内含许多国家发展细节,从祖辈故事至今,“The Road Ahead”彷佛是一本浓缩的史书,反映新加坡一路来的起起落落。
“The Road Ahead”蕴含的能量,吸引了彼时联合领导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的财政部长黄循财。歌曲一经推出,作为吉他爱好者的他便与两位创作者线上视频畅聊音乐创作。2024年,他更邀原班人马在自己的总理宣誓仪式及就职典礼上献唱“The Road Ahead”。林颖还特此重新编排旋律,以颇为庄重的听感为仪式画上完美句号。
5. Our Singapore 我们的新加坡(2015/2019)

词/曲:李迪文
制作人:Sydney Tan
演唱:李迪文、林俊杰(JJ Lin)
音乐人李迪文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新加坡文化塑造与认同,继“Home”之后,又以“Our Singapore”为SG50献上深情厚礼。这首歌凝结了他对浓烈的家国情怀,以激昂旋律提醒国人今日辉煌成就绝非理所当然,而是源于建国元勋们的无私贡献。国家唯有继续团结奋进,才能缔造更美好的未来。

这首歌由“Home”的金牌制作人Sydney Tan再度执棒,匠心打造两种版本,在创作时还特别融入对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缅怀。林俊杰现代版MV更轻快,通过Vlog式镜头穿梭大街小巷、海市蜃楼,走进最真实的新加坡日常生活。李迪文的怀旧版则以黑白配色为主,在钢琴伴奏中缓缓展开历史卷轴,富有复古韵味。那句极简复沓的“Our Home, Our Heart, Our Singapore”,坚定强调团结一致的理念,拨动国民共同的心弦。

“Our Singapore”于2019年国庆之际再次登场,将李迪文的四首旧歌曲重新编排,并录制史上阵容最庞大的新版MV。献唱歌手包括黄莺莺(Tracy Huang)、潘秀琼(Pan Xiu Qiong)、孙燕姿(Stefanie Sun)、林俊杰、陈洁仪(Kit Chan)等300多位面孔,汇聚四代新加坡音乐人。录制耗时12小时,在向先辈的奉献与牺牲致敬同时,也激励人们继续为新加坡谱写新篇章。
6. In a Heartbeat (2011)

词/曲:哈里斯·沙玛(Haresh Sharma)/Goh Keng Long
演唱:Sylvia Ratonel
旋律温婉似水,歌词却柔中带刚,在成长、前行与执守往昔等主题中迸发无限力量。演唱者Sylvia Ratonel作为新加坡籍菲律宾裔歌手,于2009年本地歌唱比赛“Singapore Idol”第三季缔造历史,成为首位闯入决赛的女性选手并斩获亚军。她声线独特,唱功扎实且富有感染力,这些令她成为“In a Heartbeat”主唱的不二人选。
MV以微观家庭叙事映射国家发展,围绕母亲与儿子两位核心角色展开。短短三分钟浓缩儿子从小到大的成长,其中包括甘榜童年以及服兵役等,直至自立新家,养育新生命。过程中,镜头更是记录了新加坡从乡村聚落到现代化高楼大厦的变迁。内容不乏母亲艰辛身影,恰似建国一代披荆斩棘的缩影。而儿子组建家庭传承薪火,则昭示新生代延续建国精神的恒久使命。
2024年,新加坡航空公司(Singapore Airlines)特别呈现全新“In a Heartbeat”。由空乘人员共同翻唱,以活泼镜头语言展开,穿插一些日常生活画面,十分有趣。
“In a Heartbeat”可谓是国庆主题曲中的“异类”,通篇未提“新加坡”,却仍凭借含蓄委婉的表达直抵人心。当万千心跳共振成同一个节拍,便是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爱意。
7. Where I belong 属于 (2001)

词/曲:蔡健雅(Tanya Chua)
演唱:蔡健雅
2001年8月,蔡健雅仍是一名青涩乐坛新秀。受邀为国庆写歌时,她曾自嘲“籍籍无名何以担此重任”。但她仍接下使命,写出一首传唱至今的“Where I Belong”。正如歌名,蔡健雅从心出发,以真挚情感抒写悠扬旋律,诠释何为“归属感”。
当时的她常需往返台湾新加坡,总会在通往樟宜机场途中经过东海岸大道。两侧苍翠茂密树群对蔡健雅而言,就是“回家”的信号。无论新加坡如何变化,那条路似乎依旧如初。因而,每想起“Where I Belong”,她就会联想到那恒久不变的一幕。
歌曲MV镜头追随着飞驰的车窗,途径东海岸林荫路以及市井烟火。当“Where I Belong”旋律随之漫过街巷,千万个生活片段逐渐拼凑起来,悄然叙说完整的新加坡故事。

2021年,正直新加坡56岁生日及“Where I Belong”20周年之际,新加坡交响乐团(Singapore Symphony Orchestra)携乐坛新秀诺布尔(Syakirah Noble)和Umar Sirhan为这首歌赋予新生。新加坡交响青年合唱团(Singapore Symphony Youth Choir)及小提琴家蔡珂宜(Chole Chua)也参与制作,注入更多新加坡的音律。MV更由蔡健雅惊喜献唱结尾,形成跨越时空的感动。
8. 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 (1990)

词/曲:吉姆·艾奇森(Jim Aitchison)/杰若米·蒙特罗(Jeremy Monteiro)
这首为新加坡25周年创作的献礼,由澳大利亚词作家吉姆·艾奇森与本地爵士大师杰若米·蒙特罗共同打造。作品既富有早期国庆歌曲的磅礴气势,又以激昂爱国情怀和感人至深的歌词旋律,生动刻画新加坡从建国初期到90年代的变迁,成为国庆歌曲中的无价之宝。
两位创作者在促膝长谈中达成共识:要通过音乐唤醒国民意识,强调无论种族背景,新加坡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正是歌曲命名的深意所在。有趣的是,词作者吉姆·艾奇森正是风靡本地中小学校园的“Mr Midnight”恐怖小说作者。这位澳洲籍的才子,以不同形式的文字陪伴了无数新加坡人的成长。

“One People, One Nation, One Singapore”的使命远不止于国庆庆典。2015年建国总理李光耀逝世时,杰若米·蒙特罗与本地歌手Rani Singam在国会大厦悼念仪式上再度演绎经典。当熟悉旋律在肃穆殿堂响起,它不再只是一首爱国歌曲,而化作抚慰国民伤痛的精神力量,提醒着人们在悲痛中坚守团结,继续前行。
9. We Are Singapore 我们是新加坡 (1987/2018)

词/曲:休·哈里森(Hugh Harrison)
演唱:Jonathan Tan Teck Meng, Roslinda Baharudin, Robert Fernando, Anne Weerapass
1984年,新加坡政府为庆祝自治25周年发起创意招标。麦肯广告公司(McCann Erickson)的加拿大籍广告人休·哈里森故此创作出“Stand Up for Singapore(奋起为新加坡)”,这首歌后来超越了商业范畴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一。次年经济低迷时期,在一位政府人员的委托下,他再度执笔创作“Count On Me, Singapore(新加坡,我为你奉献)”,用音乐向国民传递“同舟共济”的信念。而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于1987年再现创意,塑造了家喻户晓的“We Are Singapore(我们是新加坡)”。
由此可见,尽管一年一首国庆歌曲的传统始于1998年,但早在此前十余年,哈里森“国庆歌曲之父”已用三首经典作品构筑起新加坡最早的国家音乐记忆。

2018年,“We Are Singapore”的改编重任落到林宇(Charlie Lim)肩上。他以更年轻化的敏锐视角解构这首歌,并上交了完美答卷。为准确把握精髓,林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闭关研习,反复观摩历年国庆歌曲影像资料,深入剖析经典背后的因素。最终,在保留原曲深入人心的副歌基础上,他改写了大部分歌词,既延续经典血脉,又注入新时代精神。
新版歌曲也汇聚新加坡乐坛的许多声音,包括Aisyah Aziz、Shak’thiya Subramaniamm、Joanna Dong、ITE Show Choir。曲中穿插的饶舌部分则由TheLionCityBoy完成,以特色风格念诵新加坡国民信约,令人耳目一新。